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近日,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铭记历史”实践队走进工人运动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体验,成员们深入了解中国工人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悟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与崇高精神。
▲图为“铭记历史实践队”在工人运动纪念馆门前的合照
推开工人运动博物馆厚重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幅高达 8 米的巨型浮雕墙 ——《觉醒・抗争》。浮雕上,工人兄弟们攥紧拳头振臂高呼,妇女儿童挥舞旗帜呐喊助威,纤夫们弓着腰在纤绳勒出的血痕中奋力前行,每一处肌理的刻画、每一道神情的勾勒,都将早期工人阶级为争取权益奋起抗争的壮烈场景凝固成永恒。成员们驻足良久,指尖轻轻抚过浮雕表面凹凸不平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历史滚烫的温度。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步入 “星火燎原” 主题展厅。玻璃展柜中,1920 年创刊的《劳动周刊》创刊号泛着岁月的黄晕,油墨字迹虽已微微褪色,“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 的发刊词却依然力透纸背。旁边展台上,一件布满补丁的深蓝色工人工装格外引人注目,讲解员介绍道:“这件工装的主人是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的工人代表,他曾穿着这件衣服奔走联络工友,衣领处的补丁是在躲避军阀追捕时被荆棘划破后缝补的。” 话音未落,人群中便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
在 “五四运动与工人觉醒” 展区,一封 1919 年上海码头工人的罢工宣言手稿让众人屏息凝视。泛黄的宣纸上,“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的字样力透纸背,字里行间多处被墨水晕染,讲解员解释道:“这是工人连夜书写时,因情绪激动多次蘸墨过重留下的痕迹。” 而在 “省港大罢工” 场景复原区,逼真的蜡像群重现了 1925 年 6 月 29 日罢工爆发时的震撼场面:戴着草帽的搬运工高举标语牌,女工怀抱幼童振臂高呼,海员们将罢工公告贴满码头墙壁。展厅特意还原了当时的环境音效,此起彼伏的口号声、轮船汽笛声、棍棒敲击声交织在一起,让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十万工人大罢工的洪流之中。
▲图为“铭记历史实践队”参观工人运动历史进程的情况
互动体验区成为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戴上 VR 设备,成员们瞬间 “穿越” 到 1925 年 5 月 30 日的上海南京路上。外滩的钟楼传来整点报时,租界巡捕荷枪实弹驱赶示威群众,工人纠察队员手挽手组成人墙高喊 “废除不平等条约”。一位成员摘下 VR 眼镜时眼眶泛红:“当看到虚拟角色中的工人兄弟被警棍击中倒下,下意识地伸手去扶,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难以用语言形容。” 在红色工运知识问答环节,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由谁领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哪一年?” 等题目,成员们分成小组激烈抢答,最终第三小组凭借对《劳动法大纲》等知识点的精准掌握夺得冠军。
▲图为“铭记历史实践队”成员热情地讨论有关工人运动的相关事情
活动高潮出现在老劳模分享环节。今年 65 岁的张建国师傅身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走上讲台,胸前的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灯光下熠熠生辉。“1993 年冬天,厂里引进首台进口数控车床,全车间没人会操作。把铺盖卷搬到车间,啃着冷馒头研究说明书,整整 72 小时没合眼……” 张师傅边说边展示布满老茧的双手,“这双手曾被铁屑划伤 37 次,但每一次伤口愈合,都预示着离技术突破更近一步。” 当他讲到带领团队攻克 “薄壁零件加工变形” 技术难题,使产品合格率从 68% 提升至 99.2% 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活动最后,全体成员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握拳的手臂整齐划一,铿锵的誓言回荡在博物馆大厅:“继承工运精神,立足岗位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此次工人运动博物馆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引导成员从工运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姿艺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