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乡约艺夏”社会实践队专访中国好人周瑞林:用一生守护战场上的诺言

发布时间:2025-07-04 17: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况雅慧   阅读 38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乡约艺夏"社会实践队走进了一位退役军人的家中,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访谈。这位老人身姿挺拔,郑重地穿着旧式军装——他就是“中国好人”周瑞林。

实践队员被热情地邀请进室内,围坐在茶几边。周老翻开了一本珍藏的相册,便开始了他的讲述,队员们被带入了一段烽火岁月。

图为实践队员倾听周瑞林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 徐安琪摄

1978年,年仅20岁的周瑞林从江西应征入伍,凭借出色的射击技术被选入南京军区军训队。1979年,作为优秀学员的他紧急奔赴广西前线,在那里结识了来自广东东莞的战友麦锡辉。在一次执行穿插任务时,周瑞林所在小组走进雷区,几名战士先后踩雷牺牲,新兵周瑞林紧跟着战友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突然,组长麦锡辉用广东话大喊“小心有雷”,因语言差异周瑞林未能及时反应。千钧一发之际,麦锡辉冲上前将他拉到一旁。“当时要是没有他,我可能就不在了。”回忆起这一幕,周瑞林的眼眶湿润了。这场生死之交让两人的情谊升华,两人也许下了“无论谁牺牲,活着的人都要替对方照顾父母”的承诺。

图为周瑞林老人书架上的一角:关于战前留影的照片以及奖杯 徐安琪摄

战争结束后,周瑞林回到江西,先后在检察院等单位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战友的嘱托。从1983年起,他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寻亲之旅,多次向东莞邮局寄信,但都石沉大海。2007年,当周瑞林特意到靖西烈士陵园祭拜当年牺牲的战友。在烈士墓上“麦锡辉”三个字猛然撞入周瑞林的眼帘。那一刻,迟到了将近三十年的重逢与永别同时降临。通过烈士英名,周瑞林终于辗转联系上了麦锡辉的家人,也知晓了战友家中年迈双亲的境况。

图为周瑞林老人带实践队员参观家中陈列的合影与荣誉 徐安琪摄

为了兑现承诺,2009年,周瑞林辞去检察官职务,举家搬到东莞,只为能每天陪伴在麦家二老身边。他像亲儿子一样照顾老人:清晨买菜做饭,傍晚陪老人散步,深夜为老人泡脚按摩。麦父病重期间,他衣不解带地在床前伺候;麦母思念儿子时,他就拿出相册讲述战场上的故事。周老的事迹,令实践队员们的敬佩之情不由而生。

图为周瑞林老人带领实践队员重温老照片 徐安琪摄

访谈中,周老反复叮嘱我们年轻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与美好时光,潜心读书、终身学习,努力钻研自己热爱的领域。他的事迹与箴言,对于“乡约艺夏”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而言,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指引着我们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铭记历史、奋发向上,用实际行动去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图为实践队员与周瑞林老人的合影 李莉摄

文|谌文静

图|徐安琪 李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况雅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