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育人模式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循迹书院 对话古今”实践团队于7月2日前往承载千年人文积淀的商丘市应天书院,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立意深远的专项调研活动,为高校书院制改革“寻钥赋能”。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度实地调查与沉浸式体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书院教育精髓,为当下高校如火如荼的书院制改革提供“源头活水”和历史镜鉴。
沉浸历史场域,感悟书院精神内核
实践团队一行5人,在安磊老师的带领下,甫入应天书院古朴庄重的院落,便被其厚重的历史气息所包裹。学子们跟随专业讲解员,系统考察了状元桥、崇圣殿、范仲淹纪念馆等核心空间布局,深入了解范仲淹在成才,育才背后的故事。在古朴的范仲淹纪念馆内,学子们仿佛穿越时空,静心聆听了讲解员还原古代讲学的场景,深刻体会到范仲淹“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气概,以及应天书院“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教学理念。团队成员刘佳绮感叹道,“最打动我的是它强调的师生紧密‘共学共修’,这不正是现代书院制追求的‘社区化育人’原型吗?”
图为成员们参观应天书院崇圣殿孔子像 程果供图
千年智慧映照现代育人,应天书院蕴藏改革密钥
范仲淹和戚同文一样“勤学恭谨、以身先之。”他认为“每出题,必先自为之,使学生准以为法。由是,四方学者辐辏”。纵观当前国内高校书院制改革,其核心诉求——打破专业壁垒、强化通识教育、深化师生互动、塑造社区文化、培育健全人格——竟与千年之前应天书院的教育理想惊人同频。应天书院倡导的“经世致用”,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现代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供历史渊源。这座被誉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学府,绝非尘封的文物,其蓬勃于历史中的教育实践,恰为破解现代书院制发展瓶颈提供了富含东方智慧的“原生方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子程果在笔记中写道:“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无声诉说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年风骨。”
图为讲解员为成员们讲解范仲淹的教学理念 程果供图
文化赋能,使命在肩
此次应天书院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思考之旅。“站在中国书院文化的‘原点’,思考我们自己的书院未来,使命光荣。”团队队长胡浩瀚表示,“我们希望此次实践活动能真正‘赋能’,推动母校书院制建设更加根植传统、面向未来,培养更多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时代担当的新青年。”
此次成功的调研实践,充分展现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明法书院学子关注教育改革前沿、勇于实践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也为高校间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深化育人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范例。
图为“循迹书院 对话古今”实践团队合影 刘佳绮供图
撰稿人:袁恺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恺聪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