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明法书院“循迹书院·对话古今”社会实践团走进河南省邓州市花洲书院,开展以“传承范公精神,赋能书院制改革”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跨时空教育对话与改革路径研讨,实践团成员深入挖掘北宋书院“经世致用”的育人传统,为当代高校书院制改革提供历史镜鉴与精神动力。
千年文脉:花洲书院的历史坐标与精神图谱
“春风堂前思范公,万卷阁中悟治学。”实践团成员沿着中轴线缓步前行,在棂星门、大成殿、范文正公祠等古建间驻足学习。当团队行至百花洲畔的“庆历石”前,明法书院学生江含玥轻抚石碑刻文:“范公‘断齑画粥’的苦读精神,与今日书院‘通专融合’的改革理念一脉相承——无论是北宋学子还是当代青年,‘修身济世’的担当永远是立身之本。”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抚摸回廊碑文。赵静瑞 供图
沉浸研学:从“忧乐精神”到“三全育人”
此次活动突破传统参观模式,同学们通过“历史场景复原”“角色扮演辩论”等创新形式,以构建古今教育对话场域。在万卷阁藏书楼前,实践团模拟北宋学子“借阅典籍”流程,结合范仲淹“穷理致知,反求诸己”的治学观,展开“古代书院与现代书院育人模式比较”专题研讨。团队成员认为范公讲学强调“明体达用”,这与我们“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全育人体系高度契合。
在嘉赏亭前,团队成员赵静瑞身着汉服朗诵《岳阳楼记》,声情并茂的演绎引得游客驻足,她感慨:“站在范公曾与民同乐的园林中,我深刻体会到‘忧乐精神’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需要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这正是书院制改革‘知行合一’的核心要义。”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瞻仰《岳阳楼记》碑刻。江含玥 供图
改革镜鉴:古代书院对现代育人模式的启示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花洲书院的千年传承揭示了书院教育的三大本质特征,为当代书院制改革提供历史参照。
首先是学术生态的包容性,从佛道儒“三教合流”到跨学科课程融合,书院始终鼓励多元思想碰撞,因此现代书院应构建“学科交叉+价值引领”的双螺旋育人结构。其次是价值取向的实践性,范仲淹“修齐治平”的理念与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目标高度一致,可以将“忧乐精神”转化为书院课一致,可以将“忧乐精神”转化为书院课程模块。最后,是师生关系的共同体性,北宋书院“山长(院长)与学子同食共寝”的传统,启发现代书院构建“导师-学生-社区”成长共同体。
明法书院带队教师张熙炜表示:“此次研学不仅是文化寻根,更是为书院制改革寻找‘基因密码’。我们正将花洲书院的‘忧乐精神’转化为书院制改革精神指引与培育重点,推动‘文化传承-学术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改革。”
青春续写:传统基因激活现代书院生命力
夕阳余晖中,实践团成员在范公祠前展开横幅——“千年忧乐照今时,书院改革启新章”。背景里,明代古城墙与清代建筑群交相辉映,仿佛诉说着文脉的延续。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财大学子,同学们既要守护范公留下的精神火种,也要让它在新时代书院制改革中燃烧得更旺。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终将成为推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书院制改革的星星之火,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当青春遇见历史,当传统碰撞创新,一座连接古今的育人桥梁正在悄然架起,这座桥梁将更助力同学们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人。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范仲淹像合照。江含玥 供图
撰稿:江含玥
图片:江含玥、赵静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含玥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