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一‘科’青‘葱’,‘合’力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在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的大葱种植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智能农机展示活动。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技术成果的亮相,更是一次高校学子与乡村农户深度交流、双向受益的生动实践。清晨的恒合土家族乡,山间薄雾尚未散尽,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7名实践队员已来到大葱主产区的作业场地。他们此次带来的“大葱移栽一体机”,是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大赛全国二等奖的得意之作,3名团队成员还持有该农机的专利。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蹲在田垄边,用专业工具仔细校准机械臂的移栽角度,确保每一株葱苗都能精准植入土壤;有的则专注地调试设备的行进速度参数,结合当地丘陵山地的地形特点,反复测试农机在坡地环境下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打滑或栽苗深浅不一的情况。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农机银灰色的机身上,映照着队员们额头的汗珠,也预示着这一天充实而有意义的实践即将展开。
(图为团队成员作农机展示准备工作 陈永豪供图)
下午3时,随着农户们的到来,展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很快,当地种植户聚集在示范田边,他们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农户,也有正值壮年的种植能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好奇与期待。实践队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大葱移栽一体机”的核心优势:通过智能识别系统,能够自动适应山地梯田的复杂地形,精准调整栽植株距,大大提高种植效率。当队员启动设备,机械臂灵活地抓起葱苗,有条不紊地完成开沟、移栽、覆土等一系列动作时,现场响起了阵阵赞叹声。“这机器真神了,比人工快多了!”一位有着二十多年种植经验的农户忍不住说道。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农户们的问题接踵而至。“小伙子,这机器一天能栽多少亩啊?咱们人工一天累死累活也就能栽1亩地。”一位皮肤黝黑的大叔问道。团队负责人胡洋舟笑着回答:“大叔,这款机器的效率是传统人工的5-8倍,正常情况下一天能栽5到8亩地呢。而且针对咱们这儿的山地特点做了调整,30度以内的坡地都能正常作业。” “那电池能用多久啊?充电方便吗?”另一位农户关心地问。队员彭俊博接过话茬:“电池续航能达到8小时,完全能满足一天的工作量。充电也很方便,普通的220V电源就能充,一次充电成本也就几块钱,比用油省多了。” 农户们不仅关注机器的效率和成本,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建议。“机器是好,就是咱们这地里偶尔会有石头,能不能加个装置避开啊?”“还有啊,有时候根据葱苗大小,想把栽苗深度调深点,这机器能做到吗?”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需求,让队员们深受启发。
(图为团队成员向农户介绍农机 唐梵洋供图)
胡洋舟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每一条建议,他说:“农户们的这些想法太宝贵了,比咱们在实验室里模拟测试有用多了,这正是下一步优化机器的重要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与农户的合影 王欣怡供图)
展示活动结束后,夕阳的余晖洒在田埂上,队员们并没有立刻休息,而是马上投入到农机的维护工作中。他们先是仔细清理机身附着的泥土,尤其是机械臂的关节处,生怕细小的泥粒影响设备的灵活性。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农机维护工作 彭俊博供图)
接着,逐一检查各部件的连接情况,对松动的螺丝进行紧固。最后,还为关键部位加注润滑油,确保设备在下次使用时能保持最佳性能。队员们专注的神情和熟练的动作,展现了他们严谨的专业态度。此次智能农机展示活动,不仅让恒合土家族乡的农户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变革,也让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实践队员们收获了来自一线的宝贵经验。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这样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既让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实现了双赢。”
供稿人:周江 易贞宁 胡洋舟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周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