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为考察南京作家群的文学活动和文学理念,深入南京文化空间观察他们的交流与互动痕迹,研究他们所形成的群体关系网络。通过场景观察、实物考证与口述记录,梳理了这一文学群体的活动网络与社会文化印记,通过不断开拓,脚踏实地,走出“地域文化”,从而走进文本、社会与人交融的视域。
3号早晨南师学子首站抵达瑞金新村。斑驳的低层住宅与藤蔓缠绕的庭院中,考察成员对照《他们》文学刊物史料,还原韩东、朱文等人曾在此激烈讨论文本的场景。锈迹斑斑的报箱、居民楼转角处的水泥长凳,成为解读文学群体早期创作生态的鲜活注脚。
图为瑞金新村门口
图为90年代南京居民区建筑风格
走进南京大学中文系苏式宿舍楼时,木制窗棱投下的菱形光斑与楼道间残留的油墨气息,老校区的典型苏式建筑风格瞬间唤醒九十年代跨学科沙龙的记忆。南师学子能想象到乃顾、李娟娟等作家曾经在这里进行的跨学科交流与作家私人沙龙。哲学手稿与油画草稿在煤油灯下交织碰撞,印证了文学与视觉艺术的共生关系。
图为南京大学中文系宿舍楼平面图
午后,学生穿梭于南京艺术学院。在丁方工作室遗留的斑驳墙面上,抽象画作与诗歌残篇相互渗透,苏童曾在此实验的“文字装置艺术”手稿复印件,揭示了文学先锋派对传统叙事的突破。当考察组驻足九华山茶馆紫砂壶陈设前,顾前小说中“茶垢浸润稿纸”的细节顿时具象化——泛黄的宣纸、茶客的吴语闲谈与梧桐絮纷扬的街景,构成作家市井观察的立体拼图。
图为南艺教学楼
图为唯楚书店
“半坡村酒吧”遗址考察颇具深意。吧台原址处仍可见烟熏痕迹的吊灯,与学人书店外露天书市收摊后遗留的牛皮纸捆扎绳,共同诉说着纸质媒介的黄金时代。小组成员发现,韩东《扎根》中描述的“传阅到卷边的《今天》杂志”,正是通过这类非正式渠道在作家群中流转。
图为半坡村酒吧
图为学人书店
南师学子最后的考察地点在大厂地区与韩东工作室。这里是书籍采购与街头文化观察的绝佳视角,也是90年底知识传播的摇篮。据工作人员介绍,韩东常在此与诗人、艺术家围坐长桌,即兴讨论诗歌创作与装置艺术的跨界可能。散落各处的诗集批注与未完成的影像脚本相互呼应,无声诉说着文字与视觉表达的深层对话,鲜活诠释了艺术创作中打破边界的无限可能。
图为韩东工作室
除了瑞金北村和南京艺术学院,由南京大学(李冯、海力洪、张生的母校)、东南大学(朱文和吴晨骏的母校)和南京师范大学(鲁羊任教的地方)构成的三角区域是当时南京青年作家群的主要活动范围,这个地方位于南京市中心,邻近鼓楼,交通方便。同学关系,校友关系,朋友关系成为构建栩体的重要触媒,这样的团体成员又会吸引性格,道德价值,趣味相似的成员,团体从而得到壮大,形成有较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交往空间。
此次南京文化空间的考察中学生们有几点发现:居民区的日常场景催生了“平民化叙事”美学;校园与艺术机构成为跨媒介实验的温床;旧书摊、茶馆等边缘空间孕育了独特的作品传播链。研究证实,南京作家群通过重构城市空间符号,塑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独具辨识度的“在地性”写作范式。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王末末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