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该校中西医结合学院创新课堂特邀国家首届岐黄学者、全国医务名匠、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杨文明教授,以"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践创新"为主题,为2022级学生开启《中西医结合导论》系列首场学术盛宴。这场融合历史纵深与临床温度的讲座,在新生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通讯员 王艳晖)
图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杨文明教授讲堂宣传图
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文明教授以"从砭石到PET-CT"的生动比喻开启演讲。在"守正创新:中西医结合的百年求索"篇章中,他展示的1958年毛泽东同志关于"西医学习中医"批示影印件,将学子们带入历史现场;而当大屏幕切换至该校附属医院运用人工智能辅助中医舌诊的实时画面时,全场响起惊叹声。
图为同学们准备候场
讲座中,杨文明教授首度披露团队在西药中药化研究中的突破性实践:"通过20万例临床大数据分析,发现利血平呈现寒凉药性特质,可清肝降火;碳酸氢钠则具温热性质,能平肝潜阳。"屏幕上滚动的地塞米松、硝酸甘油、阿托品等西药的四性归类图谱,与传统干酵母片、阿司匹林的寒性特征形成鲜明对比。
"这不是否定西医药理,而是建立跨医学体系的对话通道。"杨教授以肿瘤化疗为例,展示如何将地塞米松的"温阳"特性与中医扶正理念结合,显著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这种"以西药之器,载中药之道"的研究路径,令在场师生耳目一新。
图为杨文明教授讲述西药药理研究
在"医者之道:超越技术的温度修行"章节,杨文明教授以放疗患者的口腔黏膜炎为例,详解中西医联合诊疗的精妙:"当西医水化疗法效果有限时,加用中药玄参甘草含漱液,可使溃疡愈合时间缩短40%。"他特别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核心价值:"西医精准锁定靶点,中医全局调控机体,两者互补才能突破疗效瓶颈。"
图为杨文明教授讲述其自身求学经历
"选择白大褂,就是选择终身与'难'字同行。"在讲座高潮部分,杨教授讲述了一段他的亲身经历:2003年非典期间,他作为青年医师首批进入隔离病区。面对"如何看待医患关系"的现场提问,他亮出保存完好的1986年实习医师胸牌:"解决问题的永远不是对立,而是这份初心里包含的共情。"
活动尾声,中西医临床专业同学和杨教授进行沟通,问道中西医结合学生应该怎样成为一名优秀医者。杨教授热情回答,要扎实掌握中医和西医两套理论体系,思考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精准诊断、规范治疗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最主要的是培养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据悉,该创新课堂将贯穿学期始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艳晖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