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的海洋里,每一次探索都是对未知的致敬;在艺术的殿堂中,每一抹色彩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2025年4月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志愿服务中心及星志愿的梦想导师团队,在美丽中国梦想导师项目的支持下,与广西南宁隆安县粤桂小学携手,跨越地域的界限,以线上教学为桥梁,为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匠心传承•纸因遇见—纸浆画”课程。
图为导师线上授课情况
本次课程以中国传统纸浆画艺术为教学内容,通过40分钟的线上教学,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融合,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体验课程。
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线上教学的特点和乡村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讲解+实践指导+作品展示"的教学模式,确保每位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图为学生手工实践情况
【课程背景】
纸浆画,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它以废旧纸张为原料,经过巧妙的加工与再创造,焕发出全新的艺术生命。
在历史长河中,纸浆画的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时代变迁,纸浆画技艺不断精进,从宫廷装饰到民间流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在当代美育教育中,纸浆画以其鲜艳的色彩、浮雕般的效果及环保可持续的特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图为导师线上授课内容
【教学准备】
为确保课程质量,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梦想导师团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开启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准备工作,只为给孩子们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纸浆画课程:
教学设计环节,郭宇菲导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与创造力。她精心构思课程导入,以一段趣味盎然的动画短片引出纸浆画的奇妙世界,瞬间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知识讲解部分,她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将纸浆画的知识娓娓道来;技法示范时,她亲自上阵,以流畅的动作、清晰的步骤,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制作过程;实践指导阶段,她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帮助与鼓励;作品展示环节,她又巧妙设置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分享创作思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郭宇菲导师凭借精心筹备,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纸浆画艺术殿堂的坚实桥梁。
图为导师试课情况
为了让孩子们能领略纸浆画艺术的多元魅力,杨晴晴导师开启了一场资料搜集的漫长征程。在课件制作的核心环节,杨晴晴导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将晦涩抽象的艺术理论巧妙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觉表达。以讲解纸浆画立体感为例,她独辟蹊径,采用对比展示法,将纸浆画与水墨画、油画放置一处。通过细腻的笔触对比、色彩层次分析,让孩子们清晰洞察不同艺术形式在塑造立体感时的独特手法,帮助孩子们迅速掌握纸浆画立体感的精髓,激发他们的艺术感知。
图为课件设计部分内容
为了让教学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徐斐然导师以专业视角与满腔热忱,开启了漫长且细致的筹备。她精心雕琢教学流程,大到课程框架搭建,小到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控与内容铺陈,都经过深思熟虑。她将课程拆解为导入、知识讲解、实践操作、成果展示与总结回顾等板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节奏,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间,确保课程既紧凑又不失生动。
图为教案设计部分内容
三位梦想导师在筹备过程中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通过这种团队协作的方式,确保课程各环节无缝衔接,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授课过程】
郭宇菲作为主讲导师,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艺术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严格遵循"认知—实践—创造"的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纸浆画的艺术特点和制作技法。
课程导入,郭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二十四节气主题纸浆画视频。这段视频精选了多幅不同风格的节气主题作品,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和简洁的解说词,立即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视频播放结束后,郭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不仅帮助孩子们聚焦观察重点,也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图为导师线上授课情况
在知识讲解环节,郭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介绍了纸浆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她特别强调纸浆画的四大艺术特征:首先是材料的环保性,通过废纸再造实现艺术创作;其次是可塑性强,因纸浆能充分吸收颜料,材质柔软有韧性便于塑造各种造型;以及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可以呈现从写实到抽象的各种风格;最后是造型的立体感,这是纸浆画区别于其他平面艺术的关键特征。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特点,郭老师采用了对比教学法,将纸浆画作品与水墨画、油画并列展示,引导孩子们观察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异。
图为导师线上授课情况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的重点部分。郭老师首先完整演示了纸浆画的制作流程,这个环节分为五个步骤:首先是草图构思,强调构图要突出主题;其次是纸浆准备,详细讲解废纸的选择和处理方法;然后是纸浆调配,重点说明胶水的比例和颜料的添加;接着是造型塑造,示范如何通过纸浆堆叠创造立体效果;最后是细节处理,展示完善作品的技巧。每个步骤都配有特写镜头和详细解说,确保孩子们能够清晰理解。
图为学生手工实践情况
在学生实践阶段,郭老师采用分组指导的方式,耐心解答每个小组的疑问。她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意表达,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作,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尊重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作品展示环节,郭老师组织学生分享创作心得,并从专业角度进行点评,先指出作品亮点,再提出改进建议。这种既肯定成绩又指明方向的评价方法,既保护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又促进了他们的技艺提升。
图为学生作品成果展示
【教学反思】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郭宇菲导师就已经被小朋友们的热情感染到了,大家叽叽喳喳的,脸上洋溢着各式各样的笑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郭宇菲导师就明白了,与其说这堂课是她在给大家讲授,不如说是孩子们带着她一起一同沉下心来去用心去感受绘画的魅力,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郭宇菲导师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的回应都非常的积极,在互动中,郭宇菲导师更加相信,面对她的是一群热情洋溢,富有创作的激情与想象力又聪明伶俐的孩子们,他们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在中途制作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朋友,凑近镜头和郭宇菲导师打招呼,真的是很可爱,很真诚的孩子,超级喜欢!
图为学生手工实践情况
“好的教育设计不在于技术多炫目,而在于能否点燃人心中的文化火种——而这簇火苗,往往诞生于无数次的试错与重构之中”,杨晴晴导师发现:课程框架总想面面俱到——既要讲透技艺原理,又要融入趣味互动,结果初期方案总显得单薄,有的地方不够详略得当。经过其他导师的建议和反复调整后,终于明白,教育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删繁就简,贴近实际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落地生根。
非遗本身承载着厚重历史,但面对青少年群体,必须找到轻松的切入点去进行实践活动。杨晴晴导师曾纠结于是否加入复杂的工艺步骤演示,后来尝试用生活化类比化解难点,比如纸浆画湿度控制通过感官感受,反而获得更好效果。这种思维转换让杨晴晴导师意识到,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复刻知识,而是架起理解的桥梁。
图为学生作品成果展示
本次课程中,徐斐然导师感受到备课过程是一次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经历。为了设计出既符合同学们认知水平,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徐斐然导师广泛收集资料,对每个教学细节都进行了悉心思考。但由于专业性的不足,初版教案中仍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地老师“教-学-评一体化”的建议给了徐斐然导师很大启发,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通过自己的授课,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知识与艺术的魅力,一同在艺术与文化的海洋里遨游。
且思且行,常思常新。本次课程徐斐然导师的收获远大于开始的想象。尽管在备课过程中遇到很多挑战,但在看到孩子们完成作品时的笑脸的那一刻,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很值得。“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或许本次课程只是微微烛火,但星星之火终将点亮孩子们心中的艺术与传统文化之光。
图为学生手工实践情况
在地老师感慨孩子们在本节课中都很开心,这种可以动手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其实也蛮难得的,并且郭宇菲导师今天控场也超级棒的,和孩子的互动也很棒,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热情感觉比正常上课还要热情一些
图为学生作品成果展示
【课程意义】
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下,偏远地区的孩子往往难以接触到丰富多元的艺术教育。而美丽中国梦想导师项目,通过搭建一座跨越地域的教育桥梁,让希望照进了广西南宁隆安县粤桂小学的课堂。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志愿服务中心与星志愿的梦想导师团队,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纸浆画课程,为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节课程是一场绚丽的美学启蒙。对于广西南宁隆安县粤桂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色彩与图形的组合不再只存在于课本之中,而是能通过亲手操作纸浆,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化为眼前的斑斓画作。在调制色彩、拼贴造型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培养起对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图为学生手工实践情况
本节课程还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纸浆画作为传统民间工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志愿服务中心与星志愿的梦想导师团队将这一古老技艺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学习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让古老的匠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线上授课的形式,打破了空间的隔阂,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梦想导师带来的不仅是纸浆画的技巧,还有外面世界的精彩故事与前沿知识。孩子们在与导师的互动交流中,拓展了视野,增强了表达能力,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激励他们勇敢地追逐未来。这门纸浆画课程,是知识的传递,是心灵的沟通,更是用爱与责任为乡村孩子铺就的一条充满希望的成长之路。
图为学生听课情况
【总结展望】
在时光的悄然流转中,一段精彩纷呈的艺术之旅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匠心传承•纸因遇见—纸浆画”课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育的星空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每一次纸张与指尖的触碰,都是灵感与创意的激情碰撞;每一幅纸浆画的诞生,都承载着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匠心传承•纸因遇见—纸浆画”美育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通过亲身参与创作实践,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智慧结晶,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教育价值。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用双手创造美,更在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一幅幅色彩斑斓、创意无限的纸浆画作品,不仅是孩子们想象力的展现,更是他们努力和汗水的结晶。
图为学生作品成果展示
纸浆画课程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起点,本节课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助力他们茁壮成长,奔赴美好未来。期待下一次更加精彩的艺术之旅,继续以美育之光点亮乡村孩子们的梦想!
图为课程结束合影
【合作单位介绍】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创立于2008年,目前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可能”“创新求变”的核心价值观,通过项目老师“服务学习”的模式,让项目老师实现学生成长目标的同时,也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加深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并获得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 ——“育人,遇自己”,进而长期发力促进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企鹅支教
企鹅支教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支教实验室(简称“腾讯SSV数字支教实验室”)推出的项目,这个项目把传统的线下支教搬到了线上,让远程支教这件事成为了现实。
支教课程以素养类课程为主,目的是帮助乡村学校的孩子延展知识,拓宽眼界,即便您专业不对口,但只要您对支教充满热情,也可以为乡村孩子们带去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