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冰与雪之歌社会实践团踏着春寒,开启了吉林红色文化溯源之旅。从见证民族伤痛的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到记录光影峥嵘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再到安放英雄忠魂的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队员们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里的历史碎片与精神丰碑,正无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争史诗。
1、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刺刀下的觉醒
在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的冻伤实验铝箱前,温度计永远定格在零下30℃。玻璃展柜里,《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的红色标记如溃烂的伤口——1932至1945年间,32万日本移民强占中国耕地1000万公顷。更令人窒息的是伪满“国民道德教科书”,泛黄纸页上印着“日满一德一心”的铅字,字缝里渗出千万东北同胞的失语之痛。
1937年中共满洲省委使用的油印机,齿轮间卡着半张未印完的《告东北同胞书》。这台机器每月秘密印制传单3000份,墨迹浸透的底板证明,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有火种在缝隙中燃烧。
2、长春电影制片厂——胶片中的战歌
1949年苏联援建的“红旗牌”摄影机静静矗立,取景框边缘的弹孔铭刻着特殊履历:它曾随《上甘岭》摄制组穿越朝鲜战场,在美军轰炸间隙抢拍下真实炮火。在胶片修复室,放大镜揭示《赵一曼》胶卷边缘的隐秘刻痕——1950年运输队穿越封锁线时,用暗语标注的“安全路线图”。
混音室内,1948年德国产U47话筒仍在工作。这台录制过《白毛女》悲怆唱段的设备,其频率响应曲线与人类哭泣声波惊人吻合。当现代录音师播放《英雄儿女》原声母带,底噪中隐约可闻鸭绿江畔的炮火回声。
3、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松柏下的誓言
432座无名烈士碑组成的神秘阵列,暗合北斗七星与长白山走向的几何关系。第179号碑前的半块奶糖,经检测含有关节镇痛成分——这是抗美援朝老兵每年探望战友时留下的“战场止痛秘方”。在魏拯民烈士展柜,1940年的桦树皮日记本上,抗联将领用烧焦木棍写着给未出生孩子的诗:“若你看见新中国,替我摸一摸电灯的光。
4、结语:从历史坐标走向未来
触摸731部队的冰冷刑具,我们读懂“落后就要挨打”;凝视长影老相机上的弹孔,我们理解“文艺是战斗的号角”;轻拭无名烈士碑的积雪,我们彻悟“山河何以无恙”。这次红色寻访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青年传承使命的起点——我们将以历史为镜,以精神为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勇毅前行!
| 版权标注 |
排版 | 潘袁昊
图片 | 范子逸,郭旭洋,叶子轩
文案 | 潘袁昊
封面 | 冰与雪之歌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子逸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