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24日讯为深入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潜力,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经济管理系青禾阡陌绘锦团实践队于2025年寒假分赴贵州铜仁与河北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围绕抹茶产业与现代农业展开调研。实践队成员杨杨熠翯、李淏分别深入两地,通过实地走访、产业体验与村民交流,探寻传统技艺与现代经济融合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茶香氤氲:铜仁抹茶书写乡村新篇
“中国抹茶之乡”贵州铜仁,群山环抱间,一座古色古香的抹茶体验中心坐落于此。推开木门,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实践队员杨熠翯跟随茶农的脚步,从茶树种植区一路走到现代化生产车间。展板上,抹茶的历史与制作工艺娓娓道来:蒸青、研磨、筛分……每一步都凝聚着铜仁茶人的匠心。“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茶致富。”一位茶农指着成片的茶园感慨道。近年来,当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000余户茶农增收,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茶农年收入增长超30%。
在体验中心的点茶工坊,杨熠翯戴上手套,手持茶筅,在师傅指导下尝试古法点茶。“手腕要稳,力道均匀。”师傅话音未落,茶筅与茶盏碰撞的簌簌声已响起。茶汤渐起细密泡沫,如霜花堆叠,茶香随热气升腾,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这一传统技艺不仅吸引游客体验,更衍生出抹茶糕点、茶皂等20余种农副食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文化是产业的灵魂。”体验中心负责人表示,茶旅融合让游客留得住、村民有奔头。
果香满园:丰宁大棚孕育致富希望
千里之外的河北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胡麻营镇,另一组实践队员李淏正穿梭于连片的大棚间。虽是寒冬,棚内却暖意融融。葡萄藤蔓爬满钢架,枝叶间隐约可见新芽萌发;西红柿大棚内,红绿相间的果实缀满枝头,农户王大姐边修剪枝叶边介绍:“温度控制在25℃,湿度60%,果子才能长得好。”当地推行“村企合作”模式,将大棚承包给农户,并提供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
走进油桃大棚,李淏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一人高的桃树枝叶繁茂,拇指大小的青果藏在绿叶间,阳光下泛着微光。“再过两个月,这些果子就能卖到北京、天津。”技术员老张笑道。基地内,像这样的特色大棚有200余个,涵盖葡萄、油桃、草莓等品类,年产值达1200万元。村民李大爷感慨:“以前种玉米,一年挣不了几千块,现在承包两个棚,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明新风: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产业兴旺之外,乡村的“软实力”同样令人瞩目。在胡麻营镇,实践队员李淏被村口的雕花牌坊吸引,宽阔的水泥路旁,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白墙灰瓦的新居错落有致。村民服务中心内,“道德银行”积分榜格外醒目——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可累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攒了50分,换了一桶油!”村民刘婶乐呵呵地说。
铜仁的抹茶文化亦为乡村注入文明活力。体验中心定期举办茶道表演、手工制茶比赛,吸引周边村民参与。“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90后茶艺师小吴说。她身着汉服,手持茶盏,向游客演示宋代点茶技艺,月收入超过6000元。文旅融合下,当地民宿、手工艺品店增至50余家,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青春足迹:理论与实践共谱振兴曲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实践队员杨熠翯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在铜仁,她与茶农同吃同住,记录下30余页产业转型案例;在丰宁,李淏走访了8个大棚,整理出15条技术优化建议。两人将调研成果带回学校,计划与专业团队合作,为抹茶产品设计包装、搭建电商平台,并为丰宁大棚开发智能温控系统。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赋能乡村。”华北电力大学团委书记表示,该校已连续5年组织百支实践队深入乡村,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未来,学校将继续推动产学研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茶香与果香交织,传统与现代共鸣。在青春力量的浇灌下,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通讯员 杨熠翯 李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乙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