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严冰 冉刘念 唐瑶)七月盛夏,京郊沃野。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新时代青年学子蓬勃力量,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知行合“义”实践队奔赴北京市平谷区平谷镇和平街村,开展“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团队以“法学赋能乡村治理,数字助力文化传承”为主线,将专业所学与乡村所需精准对接,奏响一曲“知行合一、仁智并举”的田园交响。
普法小课堂:法理润心,仁义铸魂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仁义乃立身之根本。团队成员依托法学专业优势,精心打造两期“普法小课堂”。首期以“法律知识普及:仁义为本,依法行事”为主题,紧扣和平街村“仁义精神”文化内核,通过日常生活案例阐释宪法、民法、刑法等内容,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二期聚焦“家事法律安心指南”,围绕《农村土地承包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规,以案说法,就家产继承、老人赡养、儿童保护等热点分析,答疑解惑,切实提升村民法治获得感与安全感。
数字乡村:云端架桥,矩阵赋能
数字浪潮奔涌,乡村亦需逐浪前行。团队成员协助村委创新打造“仁义和平街”官方公众号,从账号注册、功能设置到内容运营全程指导,并录制简易教学视频。同期举办“数字素养提升工作坊”,手把手教授短视频拍摄、电商平台实操等技能,助力构建村级新媒体宣传矩阵,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数字动能。
义田躬耕:汗滴禾土,体悟农情
知行合“义”,贵在躬行。团队成员深入农业生产与民生服务一线,在“乐年餐厅助老”活动中,参与备餐供餐、环境清洁,与长者促膝长谈,聆听“仁义文化”的乡土传承;在爱心菜园劳动实践中,头顶烈日采摘玉米、分拣包装,于挥汗如雨中体悟“粒粒皆辛苦”的农耕真谛。沉浸式劳动不仅锤炼了队员的农事技能,更让其于服务“一老一小”中深切感知农村养老的现实需求,读懂乡村振兴中民生关怀的厚重分量。村民们质朴的笑容与真挚的话语,化为青年心底最生动的“银发经济”教材。
仁策兴农:品牌为笔,文旅生花
产业兴,则乡村兴。团队以新媒体传播优势,多平台推广和平街村“仁義泇·兴”系列农产品。为优质秋梨量身打造宣传短片,突出绿色种植、生态健康之特色,精准对接市场消费需求;深度参与“‘荷风仁礼,永续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仁义和平街第三季荷花节盛典”策划,创新设计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邀请函,全景式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胜景。在北台头村电商助农实践中,团队成员既参与玉米采收、分级包装,更培育村民直播带货能力,模拟演练、话术指导、镜头感训练……环环相扣,为农产品上行搭建数字桥梁,探索可持续的产业振兴路径。
义启新禾:文体并举,非遗新生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团队以“文体活动+非遗传承”双轮驱动,为和平街村注入发展新动能。在文体领域,携手村民打造“唱响一夏”联欢会品牌,广场舞、排球舞、乒乓球友谊赛次第登场,构建“体育+文化+社交”三位一体的乡村文化新生态,基层组织的向心力与群众的幸福感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生长。在非遗板块,“金箔贴画非遗工坊”破茧而出,团队成员教会村民贴箔技艺,让指尖非遗在乡土焕发新生;立足“梨”“荷”文化意象,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同时,为梨量身定制分级销售、文创衍生方案,构建“文化IP-产业链-数字化”闭环,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恒久文化动能。
仁义双燧:精神铸魂,治理润心
文化振兴,根在铸魂。团队聚焦“仁义文化”精神内核,开展系统调研:科学设计问卷,涵盖认知程度、行为实践、文明建议等维度,回收有效问卷140余份;分层访谈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及普通村民,以多元视角挖掘传统精神的时代价值。调研发现,“仁义”精神作为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化解邻里纠葛的润滑剂,更是凝聚乡村共识的精神纽带。团队以参与式观察收集鲜活案例,既为乡村治理理论研究贡献一手资料,也为精神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脉赓续,山河日新。此次“千人百村”实践,知行合“义”团队以法律为笔、以数字为墨、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骨,于京郊沃野绘就一幅“仁义和平”的壮美画卷。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深耕这片希望田野,让文化之泉涓涓不竭,滋养乡村发展沃土;让青年之智生生不息,汇入全面振兴洪流,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史诗中续写更加动人的篇章。
【团队信息】
团队成员:冉刘念、严冰、唐瑶
所在院校: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李啸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