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火种”实践团队对南梁地区大生产运动相关展馆学习征程

发布时间:2025-02-17 00: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郭伟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本学年,通讯员郭伟参与了吴澎教授指导的山东农业大学“饮食文化视角下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研究”课题组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对中国红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个人身份组织了实践小队,作为队长在寒假里自主策划了考证抗战时期军旅农垦档案,探寻红色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新路径。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位于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华池县上演了一曲撼天动地的生产壮歌。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号令,用镢头劈开荆棘,以汗水哺育希望。如今,走进华池县军民大生产纪念馆,一块块斑驳的农具、一张张泛黄的粮票,仍在向世人述说着那段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

图为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 通讯员 郭伟 摄

军地携手拓荒田 昔日沟峁变粮仓

“再封锁三五年,我们什么都会有!”站在大凤川层层叠叠的梯田间,抗大七分校学员掷地有声的誓言仿佛穿越时空。1943年春,三八五旅官兵率先挺进荒无人烟的大、小凤川,在荆棘丛中建起12个山货加工作坊。旅长王维舟带领士兵边战备边开垦,仅蜂蜜产业年收入达万元银元,养殖的牛、羊、猪等牲畜超2600头。至1944年,部队官兵已实现“顿顿有菜、节日会餐”,全体换上新被褥。

图为抗大七分校遗址学员合影展图 通讯员 郭伟 摄

这股生产热潮席卷抗大七分校。校长彭绍辉带领3000余师生肩扛镢头、手握课本,创造“昼耕夜读”奇迹:一年内开荒6万亩,挖窑洞850孔,修建可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收获细粮8600石,蔬菜、肉蛋实现完全自给。女学员们昼夜纺线,人均贡献毛衣、毛袜三件套,这支“不拿枪的生产兵团”成为边区模范。

全民共织生产网 英雄辈出树标杆

图为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变工队展图 通讯员 郭伟 摄

大生产热潮中,华池百姓迸发出惊人创造力。70岁老人与8岁孩童组成的“银发红领巾纺织队”,半年纺出棉线20万斤;城壕村农民张振财创下“10天垦荒25亩”纪录,被边区授予“气死牛”称号;县长李培福独创坡地改梯田技术,带领全县开荒140万亩,获毛主席亲题“面向群众”金匾。至1945年,陇东手工业作坊激增至320家,形成织布、榨油、农具制造完整产业链。组织了变工队等模式形成区域内生产协作。

劳动英雄的旗帜指引着生产方向。治军爱民的耿飚制定《助民公约》,部队驻扎期间帮建房屋127间;音乐家张寒晖采风创作的《军民大生产》,以华池民歌曲调唱响全国。1943年西北局表彰的22位生产英雄中,华池儿女占据7席,铸就了“山沟里出状元”的传奇。

讲解员展示的"气死牛"张振财垦荒竞赛记录引发关注。其十天垦荒25亩的奇迹背后,是劳动工具改良的支撑——抗大学员将铸铁镢头碳含量从2.3%降至1.8%,使耐磨性提升4倍。这种战时农具革新轨迹,恰与现代农工学部承担的省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具材料迭代"研究形成历史映照。

精神淬火铸丰碑 战地黄花分外香

大生产运动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突破。统计显示,当地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41年0.87石跃升至1945年2.14石,根据地婴儿存活率提升49%。当1945年抗战胜利时,华池已从“苦甲陇东”变身“塞上江南”,为党中央输送粮超百万石。1942年华池县被评为“征粮乙等模范县”。

如今,华池梯田里沉甸甸的谷穗仍在诉说军民并肩耕耘的故事,山峁间回响的《军民大生产》继续传颂着自立更生的精神。这片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的红色土地,正将大生产运动的火种化作乡村振兴的动力,续写着新时代的“南泥湾传奇”。

图为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歌曲军民大生产展图 通讯员 郭伟 摄

新时代续写南泥湾精神续章 产学研融合绘就振兴蓝图

此次大凤川大生产纪念馆的调研,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升华。通过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让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信仰,更加明确了方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