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与社群经济的双重驱动下,以“社交拼团”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模式正重塑零售业态。借助移动支付、即时通讯与大数据算法,消费者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等渠道快速集结需求,以“拼单”形式享受高性价比商品;而“团长”作为连接平台、商家与用户的核心节点,通过社群运营与精准营销,催生出“去中心化”的消费新生态。
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零售的时空限制,更以“裂变式传播”赋能中小商家,推动农产品上行与地方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然而,新型消费的爆发式增长也伴随阵痛:部分团长利用监管盲区卷款跑路,平台责任边界模糊,格式条款暗藏陷阱,导致消费者面临“维权难、举证难、索赔难”的三重困境。如何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筑牢权益保障防线,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为破解这一民生痛点,武汉大学个人拼团式消费规制调研实践队历时一月,深入全国十余省市开展专项调研,创新推出《团长跑路维权方法一图通》,首次系统性整合法律条款与实务经验,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维权指引,获多方高度评价。
(图1:问卷调研结果:团购产生的维权困境)
深入一线调研:剖析团购维权六大核心难题
2025年1月至2月,实践队以“法护拼团消费·共筑维权长城”为主题,赴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十余省市,走访市场监管部门、基层法院、消费者协会及百余名受损消费者。通过731份有效问卷与多主体深度访谈,团队梳理出团购维权的六大核心痛点:责任主体模糊、电子证据固定难、跨平台索赔受阻、小额诉讼成本倒挂、格式条款陷阱识别难、执行程序空转。
(图2:实践队前往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进行调研)
“消费者往往因无法确定起诉对象或难以收集有效证据而放弃维权。”实践队队员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法院调研时,王法官指出,明确责任主体是纠纷解决的关键。湖北省宣恩县基层法院的案例也显示,部分团长卷款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司法与监管部门协同发力。
创新解决方案:首份公益指引“一图通”上线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队结合《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等法律条款,推出全国首份团购维权公益指引——《团长跑路维权方法一图通》。该指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解消费者从“收集证据”到“选择诉讼路径”的全流程,并针对以下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1.锁定责任主体:区分平台、团长与商家的法律责任;
2.固定电子证据:留存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关键信息;
3.破解小额诉讼困境:指导消费者利用简易程序降低维权成本;
4.识别格式条款陷阱:解析常见合同漏洞,避免“踩坑”。
(图3:《团长跑路维权方法一图通》)
“一图通不仅是一份指南,更是一份法律赋能的工具。”实践队队长表示,团队同步设计四折页宣传海报,通过社区、高校及社交平台广泛分发,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风险、高效维权。
多方联动共治:探索团购消费法治化路径
调研中,实践队发现,消费者期待平台引入担保机制、加强团长资质审核,而团长群体则呼吁完善信用评分与物流追踪功能。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拼团投诉调解成功率虽达60%,但需强化跨部门协作,构建“平台自律+行政监管+司法保障”的共治体系。
“新型消费需要更精准的法律护航。”实践队通过总结司法案例与监管经验,提出多项建议:建立团长备案制度、优化电子证据司法认定规则、推动平台建立“维权快速通道”等,为相关部门完善规制路径提供参考。
(图4:实践队队员夏以涵与湖北省宣恩县人民法院贺法官进行交流)
青春实践担当:从校园到社会的法治使命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深入基层对话消费者、团长与执法人员,将法学理论与实务痛点结合,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希望通过专业所学,让更多人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实践队队长李宇轩如此说。
未来,武汉大学个人拼团式消费规制调研实践队将继续追踪团购消费新动态,推动维权指南的普及与优化,为促进新型消费模式合法有序发展贡献青春之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昕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