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8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武汉大学青年讲师团、武汉大学团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青年学习宣讲中心组织开展了南京抗战主题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等历史遗址,结合线上宣讲,引导青年深刻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定维护和平与人类尊严的信念。
引言
本次实践以“烽火金陵忆峥嵘,青春步履丈新程——抗战胜利80周年南京精神寻根”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南京抗战遗址,了解抗战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相与警示,让青年讲师团成员深入了解南京抗战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本次实践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团队成员首先在武汉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行前准备和集体备课,随后于2025年8月9日前往南京,开展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与实践活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了解日军暴行与历史真相;探访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感受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走访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缅怀中、苏、美三国航空英烈的英勇事迹;通过线上宣讲形式面向多所中学师生开展主题分享,传递历史记忆。
第一站:祭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8月9日,实践队首站抵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队员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参观了纪念馆的核心展区。
通过大量史料、影像和实物证据,全面了解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真相。遇难者名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万人坑遗址中的累累白骨,以及象征生命流逝的“12秒水滴”装置,直观呈现了日军暴行的残酷性。队员们在遗址前静默肃立,深切感受到30万同胞生命消逝的悲痛,认识到铭记历史真相是守护和平的基石。
在纪念馆内,队员们还参与了家庭祭告活动,见证幸存者夏淑琴、刘民生、艾义英等携家属通过鞠躬、献花、默哀等方式祭奠遇难亲人和同胞的感人场景。截至2024年12月,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这一数字让实践队员意识到历史记忆的珍贵与紧迫。
第二站:探访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8月10日,实践队参观了位于小粉桥1号的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聚焦这段历史中的国际主义精神.
通过《拉贝日记》手稿、安全区地图及难民收容所复原场景,队员们了解到约翰·拉贝以个人勇气与智慧保护630多名中国平民的英勇事迹。纳粹党徽胸章等展品展现了拉贝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以人性光辉对抗黑暗的壮举,彰显了国际社会对正义与和平的坚守。
在拉贝旧居的防空洞前,队员们驻足沉思。这个地下1.5米、地上1.5米的防空洞,曾是日军占领南京期间中国难民的”求生之门”,最多可容纳30人避难。实践队员感慨道:“在历史的至暗时刻,拉贝用他的良知和行动,为绝望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这种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第三站:追思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8月10日,实践队前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缅怀中、苏、美三国航空英烈的英勇事迹。
通过飞行服、家书、战报等文物,回顾了乐以琴、张大飞、陈怀民等飞行员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领空的壮烈故事;纪念墙上的4299余名中外烈士英名,以及“正义永存”纪念碑,凝聚了民族家国情怀与国际友谊的崇高力量。在纪念馆内,队员们还观看了《“杜立特行动大救援”主题影像展》。展览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重现了1942年美军杜立特中校率16架B-25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后,64名飞行员在中国弃机跳伞,被中国军民奋勇救助的感人场景。
第四站:线上宣讲
8月16日下午,实践队通过线上宣讲形式面向多所中学师生开展主题分享。
祁宇轩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结合纪念馆见闻,阐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与青年责任;赵颖闻以“跨越时空的守护”为题,讲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行动反思;李沁嫣以“血洒长空,浩气永存”为核心,解读抗日航空烈士的英勇事迹与抗战精神内涵。这场宣讲活动覆盖了10余所中学的师生,线上观看人数超过5000人次。宣讲结束后,许多学生留言表示:“这段历史变得很具体,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我更加真切地了解到战争对普通人的冲击力是很大的,让我们对和平的珍视也更加实在。”
反思与不足
1.时间安排优化
实践队在南京的行程较为紧凑,部分纪念馆参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挖掘所有历史细节。例如,在拉贝旧居和航空烈士纪念馆的参观中,由于时间限制,未能与更多工作人员或历史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未来可考虑增加深度互动环节,如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安排更多时间进行史料整理与研究。
2.宣传覆盖面提升
线上宣讲活动虽然覆盖了多所中学,但受众范围仍有扩大空间。南京市同期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线上知识竞答”等活动,吸引了更广泛的参与。未来可探索更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如短视频、社交媒体专题等,以扩大影响力。同时,可考虑与南京市举办的抗战纪念活动进行联动,如参与“我心中的新四军”主题讲座等活动。
3.理论结合实践深化
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理论结合实践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可引入专家讲座或学术研讨,进一步深化对抗战历史的学术研究与青年责任的理论探讨。例如,可邀请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专家进行专题分享,或组织实践队员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如“胜利在1945—国际二战类场馆学术研讨会”等。
未来展望
持续开展实践教育
将南京实践模式推广至其他抗战遗址,形成系列化、常态化的青年历史教育活动。例如,可考虑前往台儿庄战役遗址、百团大战纪念馆等地,开展更广泛的抗战精神寻根活动。同时,可借鉴南京市“线上知识竞答”等活动的创新形式,设计“抗战知识闯关”小程序,嵌入宣讲内容,增强互动性。
创新传播形式
利用数字技术(如VR虚拟展馆、纪录片制作)还原历史场景,增强青少年对历史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可制作南京大屠杀主题的VR体验项目,让年轻一代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沉重。同时,可借鉴“邀请学生参与备课”的模式,在宣讲中加入青年学生主导的问答、情景剧表演等环节,增强参与感。
推动国际交流
与海外高校合作举办跨国宣讲,传播中国抗战历史与和平理念,促进国际社会对历史真相的认知。例如,可与德国、美国等国的高校合作,邀请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等国际友人后代参与线上宣讲,增强国际视角。同时,可推动青年讲师团成员参与国际学术项目,如与俄罗斯联邦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开展跨国史料研究与交流。
构建长效传承机制
建立青年讲师团与南京抗战遗址的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开展调研与宣讲活动。例如,可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史料整理、展览策划等工作。同时,可借鉴梅根·布莱迪通过音乐传播历史记忆的方式,探索更多元化的传承形式,如创作抗战主题的音乐、戏剧等作品。
结语
此次南京抗战主题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寻访与精神洗礼。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民族悲歌,到拉贝故居的人性光辉;从航空烈士陵园的忠魂浩气,到云端宣讲的薪火相传,青年讲师团的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感受责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伤痛记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警示。那些为和平付出一切的英雄,他们的牺牲与坚守,为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我们深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正视历史,牢记历史,铭记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我们也要以国际视野看待历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守护历史记忆、捍卫和平价值、担当民族复兴”为使命,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青年中永续传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祁宇轩
图片 | 李安琪 刘玉婷 祁宇轩
审核 | 郑佳琪 刘傲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毓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