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中寻礼让,传统美德润心田 ——安徽财经大学巷遇知行队六尺巷文化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02-14 14: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周昕琪 王恒轩 王恩洲 徐保坤   阅读 2.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4年10月17日,习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总书记指出,“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礼、让、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理念,也具有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中国人以此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发生矛盾冲突时,大家相互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化干戈为玉帛,达到“和合”。

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为深入挖掘六尺巷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2025年1月17日,安徽财经大学巷遇知行队赴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景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与调查,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之道。

历史溯源:一诗化干戈,六尺巷成佳话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文昌街道文城西路,是一条宽约两米、全长100米的小巷。其闻名遐迩,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的宅基地纠纷。张英在收到家人的求助信后,以一首“让墙诗”回应:“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随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从而形成了这条六尺宽的巷道,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这一故事跨越时空,成为“谦和礼让”精神的生动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在六尺巷前合影

触摸历史:走进六尺巷,进行一场古今的对话

1月17日,安徽财经大学巷遇知行队走进六尺巷景区,开启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对话。队员们跟随讲解员深入探访小巷主体建筑,聆听张吴两家的家风故事,触摸砖石间流淌的礼让基因。每一座古老的宅院、每一扇雕花的门窗,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展览馆内,一幅幅图文史料再现了“知进退、和为贵”的处世智慧;巷道深处,斑驳的石板路无声诉说着“宽人心”的文化力量。团队成员驻足凝视间,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智慧的前辈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探访六尺巷主体建筑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六尺巷展馆,认真聆听历史讲解

实地探访:走进周边社区,传统美德赋能社会治理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还通过走访社区、采访居民,了解六尺巷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景区工作人员王士祥分享道,他们通过书画创作、故事宣讲,让礼让精神走出小巷,融入生活。调研发现,六尺巷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具强大生命力。其倡导的“谦让”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为社区治理、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团队成员在走访中观察到,景区通过文创产品、故事讲解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现代语言,实现了“以文化人”的实践创新。社区居民也对六尺巷的典故如数家珍,张英家书中的温情与豁达,至今仍如暖阳般浸润人心。

图为团队成员与景区工作人员王先生深入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手持调研手册采访六尺巷社区志愿者

未来展望:以调研为起点,续写文化新章

六尺小巷宽人心,以文化人传美德。巷遇知行队的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地调研让他们深刻领悟到了六尺巷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六尺巷所体现的“谦和礼让”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更是现代社会治理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启示。

通过调研,安徽财经大学巷遇知行队详细掌握了六尺巷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们将深入分析此次调研的访谈资料,以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此外,此次调研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激发了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表示,将积极宣传弘扬六尺巷文化精神,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昕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