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总结
北京科技大学“科工•一脉乡承”乡村振兴实践团
北京科技大学“科工•一脉乡承”乡村振兴实践团与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党委形成红色矩阵,与北京发行集团形成共建,自7月22日开始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至7月31日以来,以创办研学活动、开展乡村阅读活动、乡村调研三个方向为主导,扎根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已开展9天社会实践。
创办研学活动:
北京科技大学“科工•一脉乡承”乡村振兴实践团打破传统,以乡村研学为核心走出乡村振兴新模式。结合当地“生态延寿”的特色品牌,精心设计了特色研学活动。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让孩子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宣扬“生态延寿”品牌,成就“延寿印象”。
7月31日,实践团在北京市昌平延寿镇湖门村桃花岛举办“生态研学之旅活动”,在昌平区内招募共计20个家庭,40人参加此次活动。活动内容包括:
实地植物考察:
带领孩子们来到大自然,与动植物亲密接触,由队员介绍植物特性,讲授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科学知识。
植物拓印:
通过明矾浸泡、挤压的方式利用植物制作花纹手帕、布袋。加深了孩子们对植物世界的认知,还以艺术为媒介,将自然界的瑰丽景致细腻呈现,引领他们沉浸于自然的神秘与美好之中。在锻炼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同时,带领同学们了解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奇妙应用,激发同学们对化学世界探索的兴趣。
古法造纸(植物):
将造纸技术与植物标本制作相结合,传承与颂扬古法造纸技艺,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深入了解造纸的悠久历史与精湛技艺,拓宽知识视野,锻炼动手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制作生态瓶:
通过生态瓶制作,让孩子们在搭建微缩世界的过程中,学习生物链的奥秘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环保意识。
制作干花团扇:
干花团扇的匠心制作,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一次致敬与创新。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继承了古老的技艺精髓,更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与创意,每一把团扇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阅读红色经典:
由队员带领孩子们阅读红色绘本《小萝卜头的故事》,一同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不屈精神。通过故事中的小萝卜头形象,引导孩子们思考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弘扬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农村研学旅行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也促进了乡村振兴。
开展乡村阅读进基层活动:
北京科技大学“科工•一脉乡承”乡村振兴实践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联合北京发行集团举办“阅读进乡村”主题活动,为乡村孩子送上一本图书,并一起阅读,打造书香延寿,鼓励乡村儿童阅读,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
阅读活动中,小队成员们为小朋友精心准备书籍,与摘星同心筑梦小队联合,共计募集书籍100+本好书。
截至7月3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实践团队已经成功开展了名为“阅读进乡村”的公益活动。团队成员亲自前往了包括湖门村、海字村、花果山村、西湖村、木厂村、上庄村、下庄村、百合村、辛庄村在内的共计30多个山区家庭。为乡村孩子送去一些精选的图书。
团队成员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开展系列特色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建筑搭建课程、“画画我的家乡”、“认识国旗国徽”课程等。
乡村调研:
截至7月31日,北京科技大学的“科工•一脉乡承”乡村振兴实践团,已经多次前往了湖门村、海字村、花果山村、西湖村、木厂村、上庄村、下庄村、百合村、辛庄村等地,进行了详尽的村委会访谈和村民采访工作。此外,团队成员还深入乡村,进行了实际的考察活动。通过这些工作,团队对各个村庄的人口构成、自然景观、农作物种类、主要收入来源、以及村史文化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团队撰写出了超过4万字的详尽调研报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