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飞扬·逐夏而行”志愿服务队“三下乡”特色“N+1”科普课程五:巧制彩虹风车,共赴绿色未来

发布时间:2024-07-16 01: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杨伊 钟汶含 刘桂琴)科普作为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建设人才第一资源的社会基础,推动了科技的创造、传播、扩散、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全面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能。为推广巫溪县科学普及教育,推动形成校园化科普工作格局,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逐夏而行”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于2024年7月14日下午走进重庆市巫溪科技馆开展“半自动彩虹风车”科学制作。本次课堂由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志愿者吴建昌主讲,研究生志愿者李欣、张庭芳协助。

(图为研究生志愿者协助小朋友完成风车的制作 刘桂琴摄)

在无尽的绿色能源中,风力发电以它的纯净和持久,成为人类最信赖的伙伴,而风车正是人类选择去驾驭风能的重要工具。“小朋友们,大风车有什么特点?”、“风车由哪些要素组成,功能是什么?”研究生志愿者吴建昌以问题导引课堂,启发同学们思考探究科学原理。

在学生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下,研究生志愿者吴建昌以科普视频《新能源风力发电大风车》引入课题——《半自动彩虹风车》。随着风车原理缓缓解开面纱,学生们变得激动起来,奇思妙想、大胆创新,一幅幅创新独特的风车设计图跃然纸上。

(图为学生们认真听取研究生志愿者讲解理论知识 刘桂琴摄)

理论为实践赋予活力,实践检验修正理论。基于模型演示和基础原理讲解,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既定步骤,设计自己的“御风神器——半自动彩虹风车”。制作之初,同学们陷入难以统一理论与实践、难以控制潜艇沉浮的困境,但在志愿者的帮助和不断尝试下,同学们校正操作,优化设计,最终成功制作出自己的“半自动彩虹风车”。一架架风车在风力中旋转,同学们也被这有趣的“御风魔术”心神相牵,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在一吹一转的实现中得到充分发展。

(图为研究生志愿者协助学生进行风车的组装 刘桂琴摄)

奥妙无穷大,风车显原理。随后,吴老师带领同学们共同揭开了的半自动风车为何不抽绳后仍能转动的奥秘——扇叶的继续转动是风车转动惯性继续作用的结果。当快速抽动绳子时,绳子带动风车转动,与风谷车类似,手摇农具风车的手柄时,风车开始转动,绳子完全抽出,在风车转动惯量下扇叶依旧继续转动。原理的揭秘让同学们豁然开朗,体会到如启天光的科学魅力。

课堂结尾,吴老师进行了拓展延伸——荷兰风车的作用是用来碾谷物、粗盐、烟叶、榨油,压滚毛呢、毛毡、造纸,以及排除沼泽地的积水。通过同学们的细心观察发现荷兰风车有着非常活动的顶棚,能够四面迎风,甚至有些顶棚上还有滚轮。这一因地制宜地风车设计生动案例启发同学们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生活的奥秘。

(图为“青春飞扬·逐夏而行”志愿服务队合影 刘桂琴摄)

本次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风车,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造力,还加深了对风力原理的理解。实验的步骤清晰简单,易于跟随,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逐步领悟到科学知识。同时,半自动彩虹风车设计独特,更是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培养了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这次实验教学,学生们不仅在科学方面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俊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