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飞扬·逐夏而行”志愿服务队“三下乡”特色“N+1”科普课程四:“投”出鸿彩,“石”现未来

发布时间:2024-07-16 01: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戴雨荷 杨伊) 为加强科普工作,推动《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公办厅有关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落地生效。7月14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逐夏而行”志愿服务队奔赴巫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图为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科普培训基地主任林长春、钟绍波主任莅临指导  杨伊摄)

追溯历史,从先秦《孙膑兵法》到唐宋兵书,投石机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智慧象征,屡见不鲜。7月14日上午,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逐夏而行”志愿服务队踏入巫溪县珠海实验小学,携手四、五年级学生,共襄一场别开生面的“投石机”科技竞赛,不仅展现了创意与技艺的碰撞,更点亮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无限憧憬。本次课堂由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志愿者刘龙诗主讲,研究生志愿者李欣,张婷芳协助。巫溪县珠海实验小学校长刘立芳、副校长周玉玲、巫溪科技馆馆长王全辉、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科普培训基地主任林长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钟绍波亲自到场观摩指导。

(图为巫溪县珠海实验小学校长刘立芳、副校长周玉玲,巫溪科技馆馆长王全辉到场指导  杨伊摄)

投石机战景引惊叹,威猛一掷震全场,惊呼四起兴趣盎。在课堂导入的视频画卷中,身披铠甲的士兵猛拽绳索,刹那间,几十斤重的大石腾空而起,划破长空,精准抛向远方,这一幕幕壮观景象让学生们惊叹不已,探究投石机奥秘的浓厚兴趣瞬间被点燃,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探索的光芒。

(图为研究生志愿者进行授课  杨伊摄)

识投石机之百态,探力学之深邃奥秘;剖析古今精妙设计,共赏现代应用之辉煌。研究生志愿者刘龙诗引领同学们遨游于人力投石机、扭力投石机、弹力投石机及配置投石机的知识海洋,深入剖析这些古老机械的基本构造。特别以人力投石机为典范,细致分析其运作原理,并客观阐述其优缺点,让物理学的魅力跃然眼前,深入人心。一段精彩视频更是引领大家穿越时空,目睹投石机的广泛应用,其风采令人赞叹不已。这一环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点燃了学生观察生活、应用科学的热情,激励他们成为科学探索的先锋,让知识的光芒温暖每一个角落。

材聚匠心,创意勃发待新辉。学生们惊喜地意识到,简单几样材料——8根筷子、13根橡皮筋与1个塑料瓶盖,即可巧手构建出智慧闪耀的投石机模型。从稳固底架的筑起,到精巧机架的构思,再到抛杆与绳索的精妙融合,每一步都彰显匠心。材料到手之后,学生们沉浸于制作的乐趣中,即刻开始搭建,渴望打造最稳固、投射得最远、最准的投石机。虽无战火硝烟,但“群雄逐鹿”的紧张气息弥漫,学生们的每一细微动作都洋溢着竞技的热烈与对胜利的深切渴望。

(图为研究生志愿者当场演示投石机用途  杨伊摄)

(图为研究生志愿者指导搭建  杨伊摄)

(图为巫溪珠海实验小学校长帮助学生制作投石机  杨伊摄)

赛场竞锋芒,桂冠花落谁家?随着精心筹备的比赛场地就绪,一场“子弹”与纸杯塔的精彩对决悄然上演。在这一米见方的挑战区内,各式投石机大显身手,竞相角逐。有的投石机遗憾连连,其“子弹”尚未触及纸杯塔便已匆匆坠地,黯然退场;而有的则势如破竹,一枚“子弹”精准命中,一举夺魁,赢得满堂喝彩。学生们在亲手制作实践中,巩固了知识,深刻领悟了投石机的构造智慧与力学奥秘。这是技艺的交锋,更是科普教育的生动一课,科学的种子悄然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绽放出智慧之花。

(图为学生进行投石比赛  杨伊摄)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去唤醒每一个待发掘的思想与天性。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是怀揣着这份崇高愿景,“青春飞扬·逐夏而行”志愿服务队携手学生,在科普的征途中并肩探索,让科学的火焰照亮少年前行的道路,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俊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