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芦天伊)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的方法,本文对普救寺全力打造爱情文化品牌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推广方式表示赞许,同时发现普救寺景区开发目前面临着不能全面立体、有条理、有深度地体现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问题,由此给出了扬长补短——擦亮《西厢记》文化名片,补充呈现其他文化;多管齐下——梳理文化脉络,厘清呈现方式两种解决方法,以期强调普救寺文化载体的重要地位与意义,更大限度地使大众感受普救寺文化,认识黄河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关键词:普救寺;文化传播;景区开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1]普救寺作为黄河文化发展脉络的关键一点,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文化传播的使命责任,此行对于普救寺的考察调研也立足于文化传播视角,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希望对该景区的文化建设有所助益。
二、研究目的
以“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为普救寺景区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推广建言献策,为普救寺文化遗产的创新化与深度全面开发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贡献力量。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实践团队关注与普救寺有关的高水平学术期刊,聚焦普救寺所蕴含的可深入开发的历史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建筑文化等,着眼当前普救寺的文化传播与推广宣传路径,深入分析普救寺未来的发展空间、创新化的文化传播路径。
(二)实地调研法
在实地调研中,团队走进普救寺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听取讲解,以前期文献分析为基础,以实地观察的形式了解普救寺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为后续结合文献深入研究做充分的准备。
四、发展现状
(一)普救寺文化遗产
普救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自唐代以来悠久的历史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以《西厢记》为代表的民间爱情文化。
据团队了解,普救寺中的建筑虽然大部分为上世纪90年代复建而成,但无论从形制特点还是工艺特点上来说,都是重要的古建筑遗存,体现着古建筑文化;而普救寺内的大雄宝殿,以及其中所藏的站立式佛像更是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文化;作为历史名剧《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也成为了民间爱情文化的符号,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探访。
(二)现有文化推广路径与传播模式
考察普救寺的历史,“1991年8月30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来寺参观,用中英文题写了‘庆祝爱情的胜利!’”“1994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寺内视察,畅谈《西厢记》。”同时,普救寺的爱情主题也受到中央电视台、全国政协以及社会其他组织的广泛关注。[2]媒体报道中也不断巩固普救寺的爱情文化品牌:“以经典爱情戏剧《西厢记》故事为脉络,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舞美手段,倾力打造了大型沉浸式夜游体验剧——《梦境·西厢记》,将静谧的夜晚瞬间点亮,让游客感受一段穿越千年的梦境奇幻之旅。”[3]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寺院的主题是“愿有情人终成眷属”,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重点,普救寺景区内的区域以及景观设置也可以看出,《西厢记》是普救寺对外宣传的一张最主要的靓丽的名片。永济市地方办公室人员也提到“普救寺旅游产业如何才能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突出情侣文化,打造爱情圣地品牌,引深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是普救寺引领潮流和永铸辉煌的必由之路。”[4]
据现场体验与对历史文献的分析,不可否认的是普救寺现有的文化推广路径与传播模式中的最大特色是致力于打造爱情文化品牌,充分巩固发展《西厢记》故事发生地这一历史定位,全面围绕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打造爱情圣地。且值得认可的是,普救寺这一爱情主题的开发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为景区带来了很好的声誉与创收。
(三)景区讲解模式
据团队体验与反馈表示,目前的景区讲解内容以《西厢记》爱情故事为主,以西轩、梨花深远等实景以及仿真蜡像为线索脉络,串联起讲解的主干部分。
五、目前面临的问题
值得重视的是,普救寺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或者说是历史名剧——《西厢记》的载体,其所担负的责任不仅是支撑自身景区的经济运行,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的符号,将爱情文化或者说其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宗教文化传播给大众文化的传播还有游客对该地的理解与接受造成一定的困难,进而影响文化熏陶和文化传播的效果,使普救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故事发生地”而相对弱化了文化圣地的地位。
(一)佛教文化与《西厢记》故事交叉讲解,讲解顺序较为混乱
经过实地考察,在听取讲解时,团队发现,由于普救寺所蕴含的文化构成较为丰富,但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分别是以《西厢记》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和以大雄宝殿为代表的历史宗教文化。当地人员在进行讲解介绍时,以观览线路为导向引领游客,大致线路为莺莺塔→西轩→莺莺小道→普救蟾声→大雄宝殿→梨花深院→藏经阁、罗汉堂等佛教殿堂。两条线索交叉,两重文化交错,而讲解人员只是在相应的地点介绍相关内容,前后转换基本没有过渡,也未向游览者介绍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整体上看,讲解内容较为混乱。
(二)重《西厢记》爱情故事,轻历史、佛教、建筑文化
经由实地探访,当地讲解人员表示,寺院的主题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普救寺的景区布置中,从大门口的同心锁,缘石阶而上时亦可见路旁栏杆上挂满同心锁作为装饰,而景区内部的“莺莺塔”“西轩”“梨花深院”等主要游览点都与《西厢记》爱情故事有关;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约80%的内容都是以屋宇内塑造的人物蜡像为线索,进行《西厢记》故事情节的介绍,而大雄宝殿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莺莺塔、普救蟾声作为建筑文化的体现,在讲解中均以两三句话略过,未得到很好地呈现。普救寺作为文化载体,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蕴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
(三)重故事,轻文化
在与当地讲解员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讲解员所提供的信息基本和《西厢记》爱情故事相关,其所讲述的内容与历史剧本所载联系十分紧密,但《西厢记》到底传递出了怎样的文化观念并没有得到呈现,普救寺也只是作为“故事发生地”和《西厢记》产生联系。某种程度上,听讲解与听故事、听剧本差异很小,也就弱化了普救寺作为文化载体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普救寺传播传承文化的使命任务。
六、对策与建议
普救寺联合爱情文化主题进行景区的宣传与推广,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笔者从文化传播的全面性与深度出发,认为应以当前的宣传推广路径为基础,在广泛宣传以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深度发掘、全面呈现普救寺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不仅要给游客带来与爱情主题有关的情感共鸣,更应该帮助游客获得更深刻的文化体验,更充分的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游客对于中国历史、建筑、宗教等各方面的文化认同。本部分主要从景区布置与讲解的层面提出两方面建议。
(一)多管齐下——梳理文化脉络,厘清呈现方式
梳理三条文化脉络——民间文化专线,佛教文化专线以及历史建筑文化专线。
在景区布置中加以氛围感的营造与区分。比如同心锁挂件的装饰可以布置在西轩、梨花深院等与《西厢记》故事联系紧密的地方,而《西厢记》故事发生在唐代,可以考察采用与唐代情侣文化有关的装饰改善景区的布置,在提升氛围感的同时展现我国古代情侣或婚姻制度与文化,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加深对文化的体验与认识。
景区布置与讲解相配合,在莺莺塔附近的回廊中,团队观察到大量金色缎带装饰,推测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但讲解员并未对此作出解释,因此团队对于景区此项布置的印象并不深刻,对于如此布置的意义也较为模糊。因此笔者认为,讲解员应在清楚景区多样文化脉络的前提下,依据景区布置及其变化对游客做出相应的解释。
在景观标示牌的设计上,也可以创新呈现方法,体现佛教特色、爱情特色等,为游客做出直观简洁的区分。
(二)扬长补短——擦亮《西厢记》文化名片,补充呈现其他文化
优化讲解内容。擦亮《西厢记》文化名片并非在普救寺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讲述《西厢记》故事,而是需要深刻地呈现《西厢》文化,笔者认为可以拓展讲述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变化,也可插入古代婚配习俗与制度等,丰富讲解的内容与层次。此外,对于其他文化的补充呈现,可以为游客拓展古代建筑形制的演变与在普救寺的体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普救寺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等。
总之,笔者认为《西厢记》可以作为普救寺文化传播与推广的靓丽名片,也鼓励打造这样独特的爱情文化品牌,但其他的文化不可以被人为地淹没与忽视。对于文化景区的开发,应以文化为本位,以文化传播发展为责任,这是普救寺未来发展中应当持续注意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9(20):1-3.
[2] 仝毅.普救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03.
[3] 卢亚. 天下寺庙不谈情 唯有永济普救寺[N]. 山西青年报,2022-12-13(016).DOI:10.28761/n.cnki.nsxqn.2022.001939.
[4] 薛月倩.打造爱情圣地品牌——兼议普救寺情侣文化[J].沧桑,2003(03):64.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芦天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