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兵专访 | 脚踏实地,上下求索——他以科研之心逐梦华园

发布时间:2023-05-24 15:25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陈扬 韩有为      阅读 86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人物故事

赤子之心,饮冰难凉

上下求索,胸怀四方

朝乾夕惕,久久为功

砥节励行,青春激扬

他把自强之魄装进胸膛

在创新实践中点亮高光

心无旁骛,终迎远方

谁说科研只有冰冷

那日夜的信念经久滚烫


上下求索科研人——张沛荣

寓学于乐,不懈拼搏,蓬勃发展,野蛮生长

电子与信息学院 2019级信息工程5班


  • 以第一作者在机器学习国际会议NeurIPS发表论文一篇,被选为Spotlight论文(前5%)

  • 以第二作者在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CVPR发表论文一篇

  • 以独立作者发表SCI论文一篇

  • 以第一作者授权软件著作权一项

  • 曾获国家奖学金、何镜堂科技创新奖、国家励志奖学金,曾获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 2020年亚太地区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 2021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分赛三等奖

  • 2021年“大湾区杯”粤港澳金融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 获得2021-2022学年度华南理工大学“十大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

  • 已保研华南理工大学


01

01 脚踏实地 攻坚克难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用这句话来形容张沛荣,再合适不过。

一直以来,张沛荣按照自己的节奏,步履不停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但当有人向他谈及学术,他便不吝自己那神采奕奕的目光。对软件开发有深厚兴趣的张沛荣,自学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多方面的软件技术。他一边学习技术,一边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技术产生更加实际的、更有影响力的社会价值。

大一时的一门信息导论课,是将他引上科研之路的契机。那是金连文教授讲授的《移动信息化服务的新发展》,金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专业领域知名学者的睿智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唤起了张沛荣心底的科研之梦。


张沛荣生活照


“如果能有引路者,自己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张沛荣这样想着,参加科研项目的想法也愈发坚定了起来。于是,他主动去咨询金老师,加入了他的团队,开启了属于张沛荣的漫漫科研路。团队里的研究方向众多,张沛荣以个人兴趣为导向开始了第一个项目,并担任了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然而,科研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项目一开始,张沛荣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即现有的采样APP不能达到项目所需的数据采集要求。这意味着他需要自己动手开发出一个功能更加强大的APP来推进项目。难点在于,张沛荣从未接触过Android编程。但他并未因困难而放弃,而是转向寻求解决之法。他四处搜寻相关资料,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自学代码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张沛荣的不懈努力,他开发出了一个可投入实际使用的App,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个算法。在这一算法的助力下,触屏采样率能够稳定从60Hz提升到300Hz。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笔迹生物识别媒介,可以直接应用到司法刑侦和金融上,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判断身份真伪的时候,用手机号比签名更准确,能降低30%的错误率,这可以辅助公安机关更精确地抓捕逃犯。”张沛荣在“十大三好学生标兵”评选答辩中说道。

凭借此项成果,张沛荣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国际顶级会议论文(CCF-A,EI检索),并且被选为该会议的Spotlight论文(前5%)。同时,在书写者识别领域,张沛荣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此模型只需一个英文单词,便能在相同设置下,以极高的准确率识别书写者的身份,他将这一成果以独立作者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张沛荣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会议(NeurIPS)论文



张沛荣以第二作者发表国际会议(CVPR)论文

张沛荣以独立作者发表SCI论文


此外,张沛荣还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有一篇在投的第一作者国际会议论文,且参加了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在竞赛方面,他获得了四个数学建模奖项,包括国赛三等奖和美赛三等奖等。

“做科研肯定有累的时候,也可能付出很多时间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相比于结果,反思的过程所带来的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或许是更重要的。无论多么复杂的任务,只要坚持下去,总能做完的。”张沛荣总结道。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正是张沛荣脚踏实地的勤勉付出,使得他在科研路上硕果累累。


02 奋发图强 磨砺成长

“科研不止是热情,更是一种奉献。”张沛荣感慨,他曾帮助团队建立两个大规模的数据库,一个是当前最大的中文笔迹数据库,大小是原有数据库的8倍以上;另一个是学术界第一个包含真实数据的版面分析数据库,覆盖了最精细和最全面的场景。这两个数据库现均已公开,供学术界免费使用,其质量也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张沛荣在“十大三好学生标兵”评选决赛现场


在科研竞赛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张沛荣也积极帮助同学,主动承担责任。在数学建模竞赛中,他总是以队长的身份带领队伍参赛,作为队长,他既要总领全局分配任务,又要根据进度随时进行任务调整,他在这之中也锻炼着自己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课程大作业小组中,他通常会主动承担最为困难的技术类任务,也对其他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既帮助了同学,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

“虽然有时候自己花费的精力会更多一些,但这其实也是一种锻炼,毕竟我们是一个团队,帮助别人也是在提升自己的价值。”

除了学业上的责任担当,张沛荣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他十分注重参与社会实践,曾做过乡土中国的社会调研,也独立给企业开发过软件,还多次在校外的编程奥赛机构讲授编程。在疫情期间,他积极参加核酸志愿服务工作,核酸检测点常能看到他做志愿的身影。此外,他也参与一些学院的志愿服务工作,如宿舍检查,电动车安全排查等。

“做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工作让我体验到了实现价值、奉献自我的快乐,促进了我的全面发展,也勉励我不断前行。”

张沛荣检查宿舍安全状况


虽然张沛荣的科研任务总是格外忙碌,但他还是会经常抽时间去健身锻炼。他常去健身房,也热爱跑步和羽毛球,每当闲暇之余就约上好友一起去打羽毛球,他有一位相识十余年的伙伴,既是一同参加竞赛的队友,也是平日生活的知己。张沛荣有着强健的体魄,三次体测均在80分以上,院运会时也积极参与并取得好成绩。他认为,科研工作与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难在科研工作上夜以继日地研究,而在平时感到压力大时,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压方式。

“除了健身,我有时候也会去外面逛逛街、散散步,或者跟朋友聊聊天,不过偶尔放松完了还是要继续工作。”张沛荣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劳逸结合,这使得他忙而不乱,自由又充实。

“我平时的娱乐活动不是很多,相比于活动本身我更看重的是跟什么样的人相处,有时候遇到聊得来的人哪怕只是几句话或许也能让你受益匪浅。”

自律即自由,张沛荣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于环境的甄别选择,使得他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既定计划,从而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朝着自己的理想坚定迈进。


03 上下求索 矢志不渝

张沛荣选择继续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未来他将继续跟随金连文教授做研究。

“虽然我或许也可以选择其他院校,但华工的环境我更加熟悉,金老师也是我们专业领域很有资历的前辈,能在我科研工作中给予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我觉得留在华工对我而言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提及未来规划,张沛荣表示希望自己能成为像校友曾毓群、霍东龄那样的人物,利用自己所学在工业界创立一番事业,同时也促进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现在有七项科研成果,我相信未来我还可以把这个数字再翻一倍,在我研究的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

谈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张沛荣认为在大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有自己明确的方向,“或许刚上大一的时候还处于迷茫的状态,但要尽快适应学习的节奏,并找到自己的节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以后是读研还是找工作,这在大二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清楚,如果是读研,那就要在提高绩点和竞赛论文上努力;如果是毕业就找工作,那就要更多地学习专业技能、积累经验。就比如做一篇论文,从设计方案到不断验证,再到最后得出结论发表出来,往往就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所以一定是需要提前做好规划的。”

张沛荣认为做科研最需要的品质是要有抗压能力,“因为做科研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可能你一直都做不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这是很正常的事,不要气馁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一定要有抗压能力。当初我在实验室要测数据,一待就是两三个月,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半,有时候实验做了一半遇到问题又要从头开始,但是我没有想过放弃,只是想着‘再坚持一下,做完就好了’,最终也是熬过来了。”


不畏险阻,勇攀高峰,这是张沛荣的人格写照,他在严谨的学术中创新发展,在团队的合作中勇于担当。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也在不变的初心中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这是张沛荣的科研之路、人生之路,也是无数华工学子“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信念传承。

祝愿张沛荣在未来的科研路上点亮属于自己的灯塔,也祝每一位华工学子迎着光芒追逐自己的理想。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跬步千里,孜孜不倦

星河长梦,闻道无边

此心安处,得偿所愿

在那狭小的实验室中

他驰骋于科学的旷野

在那无垠的天空下

他躬身于角落

总有人知晓

一枚安静的石子

足以波澜壮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