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二师学子红色基因与绿色实践:武穴发展中的精神传承与现实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15 23: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茜雯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郑茜雯 邱梦莹 张雅琼)在武穴的土地上,红色记忆与绿色实践始终交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青遇志愿服务队的调研轨迹,既触碰了革命年代的精神脉搏,也记录了当代发展中生态与产业的协同探索。从红色展馆的老物件到湿地的水鸟,从革命渡口的碑文到工厂的智能设备,武穴的实践正在回答一个命题:如何让红色基因成为绿色发展的精神底色。

红色记忆的当代回响

干仕村红色展馆的玻璃柜里,一份泛黄的革命活动记录册边角卷曲,纸张上的墨迹却依然清晰。调研队员翻到1948年的一页,上面记载着当地村民为游击队送粮的路线——与如今村里的特色农业种植带几乎重合。“老一辈用扁担挑出的生路,现在变成了产业路。”展馆工作人员的话,点出了红色历史与现实发展的隐秘联系。

这种联系在田家镇红色渡口更为具体。老马口渡口的石碑上,“1945年王震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此南渡长江”的碑文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但孙女士的讲述让历史变得鲜活:“当时船工们冒着枪林弹雨摆渡,有人被子弹打穿了手掌,仍死死攥着船桨。”如今,这个曾护送革命力量的渡口旁,民本集团的湿法生产车间正有序运转——企业负责人说,“以民为本”的红色理念,正是他们坚持污水零排放的根源。

▲图为武穴市红色渡口纪念碑。

在蓝杰村,87岁的陈大爷指着红十五军旧址的土墙,讲述着更具体的精神传承:“当年红军住我家,水缸总是挑得满满的,离开时还把院子扫干净。现在村里搞生态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就是学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矩。”老人的话并非虚言,调研队员在村委会看到的种植台账显示,村里的有机水稻因坚持传统耕作,虽亩产略低,却因价格高出普通水稻三成,反而带动村民增收。

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更体现在对“责任”的坚守上。武穴市历史纪念馆里,饶汉祥旧居的复原场景中,一张1945年的日军投降签约书复印件旁,摆放着当代环保部门的监测报告——旧居所在的街道,PM2.5浓度连续五年低于国家标准。“当年为了民族独立抗争,现在为了生态安全坚守,本质上都是对‘民生’的担当。”纪念馆馆长的解释,让队员们理解了为何武穴将红色教育基地与生态监测站设在一起。

绿色实践中的精神根系

武山湖湿地公园的栈道旁,一株野生菖蒲的根系在浅水中舒展,像一张细密的网。植物调研小组的显微镜下,这些根系正吸附着水中的氮磷元素——这与祥云企业磷石膏处理车间的过滤装置原理惊人相似。“湿地是自然的净化系统,工厂是人工的,本质上都是为了让资源循环起来。”队员的观察,触及了绿色实践的核心逻辑,而这逻辑的背后,藏着红色精神的影子。

祥云企业的磷石膏工艺品车间里,工人正将工业固废压制成摆件。车间墙上的标语“变废为宝,为民造福”,字体风格与民本集团党建活动室的“以民为本”如出一辙。“这不是巧合。”企业讲解员指着一张老照片,1958年,这家工厂的前身曾组织工人义务修复长江堤防,“那时的口号是‘工业反哺农业’,现在换成了‘绿色赋能产业’,但根子里的责任意识没变。”调研中看到的智能管控大屏上,实时跳动的不仅是生产数据,还有污染物排放指标——这与当年工人在日记本上一笔一画记录的“节约用煤量”,有着同样的较真。

▲图为民本集团工作人员向队员介绍相关情况。

民本集团的湿法生产车间更具代表性。矿石经水洗后进入生产线,污水通过管道流入处理站,最终变成可循环使用的冷却水。“传统干法生产粉尘大,附近村民不敢开窗。”车间主任指着窗外的绿化带,“现在候鸟每年都来,这比任何奖牌都实在。”而支撑这一转变的,是墙上挂满的党员责任岗标牌——每个污水处理环节都有党员带头值守,这与1956年企业前身的“党员突击队”名单,在精神脉络上完全贯通。

江家林工业园的机械厂车间里,老工人张师傅正带着年轻徒弟调试智能数控设备。他的工具箱里,除了扳手,还放着一本翻旧的《工业史》,里面夹着父亲1972年的工作笔记,字迹里反复出现“精度”二字。“我父亲当年靠锉刀磨出0.1毫米的误差,现在机器能做到0.01毫米,但那股‘较真’的劲不能丢。”这种传承在艺盛服装厂同样可见:三楼质检车间的灯总是亮到最晚,质检员手中的尺子与1980年代外贸出口时的标准手册并排摆放,“当年凭良心做产品,现在靠标准守底线”,车间主任的话,道破了红色精神中“诚信”与现代企业“品控”的内在一致。

传承中的现实命题

调研中,一些细节暴露了传承的复杂性。在蓝杰村,红十五军旧址的土墙因漏雨出现裂缝,而村外的生态农业基地却刚添置了新的灌溉设备。“不是不重视,是资金总要分轻重。”村支书的无奈,折射出红色资源活化的普遍困境——如何让保护与利用平衡,而非简单取舍。 企业的实践也面临类似挑战。祥云企业的磷石膏利用技术虽成熟,但每吨产品的成本比普通建材高15%,市场推广仍需政策扶持;民本集团的湿法工艺虽解决了污染,却让生产能耗增加了8%。“红色精神不能当饭吃,但能让我们在赔钱时咬牙坚持。”民本集团负责人的话,点出了精神力量与现实利益的张力。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代际认知的断层。在滨江公园,当队员问起饶汉祥旧居的历史,年轻市民的回答多是“听说过,但没去过”;而在机械厂,00后工人对“工业精神”的理解,更多与“工资涨幅”挂钩。这种断层并非武穴独有,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更显刺眼——如何让年轻一代从“知道历史”到“理解精神”,再到“转化为行动”,是传承的核心命题。

共生的可能路径

武山湖湿地公园的观鸟台旁,新立的科普牌有两栏内容:左侧是鸟类栖息数据,右侧是1952年当地群众保护水鸟的往事。这种“生态+红色”的呈现方式,让游客在看鸟时自然读到历史。“这比单纯的宣讲有效。”公园管理员说,暑假期间,带着孩子来读“双面牌”的家庭增加了三成。

企业的探索也提供了思路。宏源药业在新员工培训中,一半时间讲新能源材料技术,一半时间讲本地革命史;艺盛服装厂将外贸订单的质检标准与“红军三大纪律”并置上墙,年轻员工的废品率反而下降了。这些尝试证明,当红色精神与具体工作场景结合,就能从“抽象概念”变为“行为准则”。

在蓝杰村,村委会正在做一件更具突破性的事:用红十五军的行军路线串联村里的红色遗址与生态农田,打造“重走行军路”研学线。“游客走一遍路线,既能听革命故事,也能体验有机种植,最后带走的农产品就是‘活教材’。”村支书指着规划图,上面的路线与70多年前游击队的行军轨迹几乎重合。

调研结束时,队员们在田家镇红色渡口看到一幅画面:夕阳下,纪念碑的影子落在不远处民本集团的污水处理站墙上,仿佛历史与现实在对话。这种对话或许正是武穴给出的答案——红色基因不是陈列馆里的标本,绿色实践也不是孤立的技术创新,当两者在具体的土地上生根、缠绕,才能长出可持续的发展之树。而这,或许也是所有承载红色记忆的地方,在新时代需要完成的精神接力。

▲图为成员在祥云集团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茜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