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叶的脉络里缠着光阴的絮语,青春的热情回应着七月的盛夏。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寻脉·非遗小队”于2025年7月6日和7月8日至7月14日,分别奔赴成都市新都区新繁棕编工作室和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以非遗棕编技术和中医康复护理技术为基础,为医院老年科和康复科的患者们带来了一场文化浸润与健康护航并存的独特体验。
探寻棕编根脉,解锁非遗密码
7月6日,小队奔赴新都区罗志勇老师的新繁棕编工作室。一脚踏进工作室,满室棕编作品便撞入眼帘:游鱼摆尾似能破水而出,蜻蜓振翅恍若欲掠清风,蚂蚱弓腿仿佛下一秒就要蹦跳起来,每一件都透着灵动生气。
罗志勇老师执叶示范,从棕榈叶的甄选、裁截到经纬交织的编织,将技艺里的门道讲解透彻。队员们跟着学,指尖在叶片间穿梭翻飞,慢慢摸到了诀窍。当棕榈叶在手中渐成模样,那份非遗文化沉淀的智慧便顺着指尖漫进心里,也悄悄为日后传播这门手艺攒起了热乎劲儿。正如罗老师所说:“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文化传承,不应在岁月中蒙尘,在时光中遗忘”
棕叶编制暖意,陪伴尽显温情
7月8日-7月14日,小队来到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在老年科的示教室,队员们化身为耐心的“棕编小老师”,手把手指导患者与家属,将棕榈叶变成游动的鱼、点水的蜻蜓、蹦跳的蚂蚱、展翅的鸟儿,还有娇艳的玫瑰、饱满的粽子……每一片棕榈叶都似有了灵性,在医患的指尖流转穿梭,不仅编出一个个鲜活灵动的造型,更在一来一往的互动里,悄悄编织起一段段暖人心房的牵绊。
教学的间隙,时光仿佛也放慢了脚步。队员们围坐身旁,陪患者们闲话家常,听他们细细讲起康复路上的点滴,或是生活里的琐碎烦恼。有的笑着分享生活里的趣闻,眼角的皱纹都漾着暖意;有的盯着棕编的纹路,突然灵光一闪提出新想法;还有的想到她的家乡,语气里满是掩不住的自豪,仿佛那片土地的烟火气就在眼前。
指尖的锻炼带来了快乐的源泉,制作的作品分享了自己的喜悦,那些藏在话语里的情绪,也在小队成员耐心的倾听中慢慢舒展,陪伴就是最暖的心理慰藉。相信这样的好心情,可以帮助患者们尽快康复。
指尖联结光阴,礼品致敬医心
为感谢医护人员始终如一的支持,小队早已悄悄备好心意——那些精心编织、细细装饰的棕编粽子香囊。当这些小巧玲珑的物件递到医护人员手中时,每一片棕榈叶的纹路里,都藏着对他们日夜坚守岗位的深深敬意。
从非遗传承地的拜访与学艺,到医院里的温情教学与见习,寻脉·非遗小队以非遗棕编为桥梁,连通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往后的日子里,他们将带着这份热忱继续前行,让非遗的温度触达更多心灵,用青春的力量践行着双重使命。待棕编的灵秀与护理的温情相遇,定会在更多不期而遇的角落,绽放出愈发璀璨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文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