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处的星辰与初心——政法学子与航天、法治的深情对话

发布时间:2025-08-08 19: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史文琪 黄任宇菡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史文琪、黄任宇菡)当东风烈日照亮戈壁,发射塔架的钢铁脊梁在阳光下泛着沉默的光,一群怀揣法治理想的青年,正循着星辰的轨迹,走向那片孕育了中国航天梦想的土地。

7月17日,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六所政法高校的师生,应甘肃政法大学之邀,踏上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土地。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参观,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半个多世纪前那些在荒漠中研发火箭的航天人对话,与守护大国重器的法治精神对话。

塔架下的时光回响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的塔架,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肩头刻满了岁月的纹路。1966年至今,33颗卫星从这里奔向苍穹,其中包括那颗让宇宙第一次听见《东方红》中国旋律的“东方红一号”。站在塔架下,阳光透过钢架的缝隙洒在地面,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见当年的航天人裹着厚重的棉衣,在零下几十度的寒风中调试设备;能听见他们用算盘计算轨道参数时,指尖与木珠碰撞的清脆声响。

图为弘法陇原实践队在东方红卫星发射基地旁合影。实践队供图

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温度,那些"住地窝子、喝苦咸水"的故事,那些在物资匮乏时用土办法攻克技术难关的细节,让在场的每颗心都微微发烫。同学们轻轻抚摸着塔架上斑驳的锈迹,仿佛触到了航天人掌心的老茧:“原来‘从无到有’四个字,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坚守。”

展馆里的星辰史诗

走进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时光便有了具象的模样。泛黄的图纸上,有老一辈科学家用红笔标注的演算公式;磨损的航天服里,还留存着执行任务时的体温;那枚小小的东方红卫星模型,在灯光下闪烁着比钻石更耀眼的光芒——那是一个民族仰望星空的眼睛。

图为弘法陇原实践队参观东方红卫星发射基地的地下指挥中心。实践队供图

一张张照片串联起光阴的脉络:从第一枚导弹腾空时的浓烟,到载人飞船成功返回时的欢呼;从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搭建的简易实验室,到如今现代化的指挥控制中心。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踏在坚实的土地上,又向着无垠的宇宙生长。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里,700多位英烈长眠在沙丘旁。师生们献上花篮,鞠躬时,队员郑金昌落下一滴眼泪:“是前辈们的血和泪才换来了国之重器。”风掠过墓碑的声音犹在耳边,像极了先烈未竟的嘱托。

星空下的法治低语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航天人骨血的信仰。当这份精神与政法学子的法治信仰相遇,便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图为弘法陇原实践队参观问天阁。实践队供图

专题研讨会上,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佘杰新系统阐释了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核心要义,让大家深刻理解航天事业的安全发展与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是如此紧密相连——从航天器研制的技术保密到发射任务的合规管理,从太空资源利用的法律边界到航天活动的风险防控,都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有序推进,都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同学们忽然明白:原来火箭升空时的完美弧线,不仅是物理轨迹,更是法治精神的具象——严谨、精准、不容丝毫偏差。

初心与使命的双向奔赴

离开时,夕阳为发射塔架镀上了一层金边。师生们的脚步比来时更沉,心里却比来时更亮。“以前觉得法律是冰冷的条文,现在才知道,它能温暖地守护每一个伟大的梦想。”队员黄亮洁在日记本上写道。这次旅程,大家不仅读懂了航天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更看清了政法学子肩上的责任——让法治成为托举大国重器的双手。

返程的车上,有人哼起了《东方红》的旋律。歌声里,有戈壁的风,有星空的光,更有年轻的心对时代的应答。此次酒泉之行,让政法学子们深刻感悟到航天精神与法治精神的同频共振。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不仅筑牢了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更让他们明晰了法治在守护大国梦想中的要义。未来,这份在戈壁滩上汲取的力量,将转化为他们深耕法治领域的不竭动力。他们将以专业所长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让初心在学习中开花,让使命在实践里结果,为实现青年理想与国家梦想贡献法治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任宇菡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0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