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线缠绕间,藏着千年匠心;球面经纬中,织就文化密码。作为承载东方美学的非遗技艺,手鞠不仅是传统手工艺的代表,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为此,2025年7月10日上午, 一支聚焦荆楚非遗的社会实践团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了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屈敏老师的“掬水在”工作室,在草木的清香与丝线的交织中,探寻手鞠技艺的传承故事。
走进屈敏老师的“掬水在”工作室,一股清雅悠长的草木香气便萦绕而上,目光所及,大小各异、纹饰繁复的手鞠作品静陈其间、错落有致:有的以靛蓝丝线勾勒出简洁纹样,有的用彩线绣出细碎花纹,有的绣出六边形、菱形等几何纹样,有的以细密针脚勾勒出莲花、枫叶轮廓……丝线交织出几何的韵律与生命的温度,每道经纬间都透着温润光泽,静静诉说着手工艺人的耐心。
▲图为手鞠作品展示
在工作室中央的长桌上,屈敏老师拿起一颗蓝白花纹图样的手鞠,为团队成员讲述着手鞠的历史——手鞠,又称手毬,起源于中国唐代的“蹴鞠”,盛唐时期由遣唐使者传入东瀛,成为贵族的玩宠,后来慢慢演变成民间的一种精致的传统手工艺品,是一种带来好运和象证幸福的礼物。老师还说:“手鞠之美,在于刺绣技艺与几何美学相结合,创作出千变万化的美轮美奂的图案。老辈人把本地的刺绣花样、编织技巧融了进去,慢慢就有了自己的味道。”
▲图为屈敏老师讲解手鞠的历史与制作流程
随后,屈敏老师在工作台前整理丝线,并热情地询问调研团队的成员们要不要上手体验一下手鞠的制作过程。体验环节开始后,团队成员们围坐桌前,学着老师的样子先取过一小捧干燥的薰衣草,指尖轻轻团揉成球状,随后取棉线缠绕薰衣草球芯。屈敏老师在旁指导——大拇指按住棉线,棉线在一个球面缠绕两三圈后,便要换个面,继续缠绕,保证每个面都缠绕到,中途需要根据形状调整缠绕方向,使其缠绕成一个球状;缠绕的力度也要适中,下针时太轻便会变形,太硬不好下针。“慢工出细活,手鞠最忌急躁。你看这球要是缠不圆,后面绣出来的花纹都是歪的”。慢慢地,团队成员们也从好不容易缠上几圈线、球面却歪歪扭扭,从原本缠得扁扁的球芯,经老师指点“左边多绕几圈,把凸出来的地方用线给它压下去”后,慢慢变得圆润起来。但是这还不够,不仅要缠的圆,还要有一定的厚度。最后屈敏老师看着大家的作品说:“你们现在缠的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手鞠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光绣一个简单纹样,就得练上大半个月,展柜里那些手鞠大球,背后是成百小时的功夫。”事实确如老师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团队成员们真正拿起素白球芯,填入薰衣草内芯,尝试缠绕出人生的第一只素球手鞠时,才真切体会到“知易行难”的深意,当手中那由生涩渐趋规整的球体雏形初现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对技艺的敬畏同时在心中升腾。这看似简单的“缠”,竟是如此博大精深的起点。
在这间弥漫着草木馨香的工作室里,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也近距离观察了屈敏老师如何赋予丝线生命,如何制作手鞠作品。一针一线、经纬之间、秩序渐生。其工作室亦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枢纽,她也将手鞠之美带入了多所学校的课堂。
屈敏老师是一位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普及讲师,她也是宜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非遗老师、社区社团课的特邀非遗老师。“我在附近几所学校都被特邀开展了非遗课,学生们都挺爱学的。”屈敏老师整理着散落的丝线,“但我总跟他们说,体验只是开始。就像你们今天缠球,觉得不难吧?可真要做出能看的手鞠,没几个月功夫下不来。”
▲图为团队成员与屈敏老师的合影。
谈及这份古老技艺的未来,屈敏老师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她深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拥抱时代、融入日常。她指着工作台上的丝线盒:“这些颜色都是按传统配色调的,年轻人喜欢亮一点的,我就加了些浅粉、淡蓝,既保留老底子,又能让他们接受。非遗不是老物件儿,得跟着时代‘长’出新模样。” 老师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需得让它‘活’起来、融入日常、进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里,得让他们知道,自己家乡就有这样美的东西。
一鞠虽小,内藏天地。离开工作室时,成员们手中的薰衣草手鞠还带着淡淡的香气。这些尚显粗糙的半成品,不仅是一次实践的见证,更成为连接青年与非遗的纽带。在“掬水在”工作室的丝线缠绕间,在薰衣草的芬芳与指尖的笨拙尝试里,团队成员们不仅触摸到了传统匠心的温度,更看清了那份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的沉甸甸的责任。在荆楚大地上,像手鞠这样的非遗技艺,正通过传承人与年轻一代的对话,让非遗在时光里续写出新的生命力。那些展柜里的彩色球面,那些指尖缠绕的耐心,终将成为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