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青春实践融入乡土大地,承德医学院“冀韵乡兴 匠筑新程”社会实践服务队衡水分队于2025年7月17日奔赴享有“中国毛毡之乡”美誉的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薛吴村及垂杨镇,展开了一场以毛毡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与产业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躬身实践,在毛毡的经纬交织中,触摸传统工艺的厚重底蕴,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蓬勃动能。
实践首站扎根毛毡文化的源头——薛吴村。这里毛毡制作技艺已传承百年,一村一业,一业一品,积淀为南宫闪亮的文化地标。在村史馆与老匠人的讲述中,队员们仿佛穿越时光,目睹了羊毛如何在祖辈手中反复捶打、揉搓,蜕变为最初的毛毡雏形。薛吴村不仅是技艺的发祥地,更是毛毡文化的精神原乡,其百年坚守生动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传统。这份厚重的历史传承,为后续的现代化产业参观奠定了深刻的文化认同基础。
带着历史的温度,实践队转赴垂杨镇悟真毛毡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基地。一条完整智能化生产线清晰呈现:从分梳整齐的羊毛、涤纶纤维原料,到琳琅满目的毛毡面具、时尚提包、高端书画毡成品。技术骨干详解核心工序:针刺定型:带倒刺针以每分钟数百次高频穿刺(密度达800针/平方厘米),钩连纤维形成紧实筋骨;激光切割:依数字图纸精准作业(精度0.1毫米),瞬间成型复杂图案;数码印刷:突破色彩限制,赋予传统毛毡现代艺术气息。队员们更在师傅指导下亲手体验毛毡面具饰件缝合,深刻体悟匠心与科技融合的实践真谛。
实践尾声,团队专访了悟真毛毡有限公司负责人。厂长介绍,公司深挖毛毡特性,产品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书画毡凭借绝佳吸墨性及平整度,逐步替代进口产品;创意毛毡包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成为国潮新宠;定制面具则远销海外舞台。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百余户村民从事原料初加工或家庭作坊生产,人均年增收数千元,让毛毡技艺真正成为乡亲们“家门口的金饭碗”。一根根羊毛,就这样织就了共同富裕的希望之网。
此次邢台毛毡产业深度调研,同学们深刻体悟到,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毛毡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其成功密码在于坚守文化内核、拥抱技术创新、精准对接市场、紧密联结农民。在青春力量与传统智慧的共同浇灌下,广袤乡村必将涌现更多“毛毡传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定文化自信书写充满活力的时代注脚!南宫毛毡的经纬之间,正绵延出一条传统工艺振兴与乡村共富双赢的清晰路径,而青年一代·,愿做这路上坚定的同行者与传承者。
撰文:刘程磊 刘铭俊 谢知言 巩祥烨 贾凌 苑博
图片:巩祥烨 贾凌 苑博
审核:刘程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程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