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湖南工商大学文润乡土小分队走进远近闻名的“博士村”浏阳沙市镇秧田村调研,特意拜访了湖南书香家庭张秋香奶奶一家。这位95岁的奶奶精神矍铄,虽然听团队成员说话比较吃力,但说到儿孙,说到农家书屋,脸上漾开温暖的笑意。她的家庭,是远近闻名的“博士之家”——儿子罗晴、孙女罗兆婧两位博士,六个子女皆学有所成。这不仅是张秋香一家的荣光,更是秧田村“博士村”美誉的生动缩影。张秋香老人把7间大小厅室、共140余平方米的老宅“三志堂”无偿贡献出来办起了农家书屋。2019年7月《人民日报》中国文明网以《湖南浏阳:一个村出了28个博士,农家书屋帮了大忙》为题进行了公开报道。今天张奶奶心中最深的牵挂,仍然是耕读传家、耕读兴村,是年轻一代的未来及新时代责任担当。
▲图为张秋香奶奶与部分团队成员合影 廖泽南供图
提及教育秘诀,张奶奶话语朴实:“孩子们自己读书吃得苦,不需要操心。”寥寥数语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岁月:丈夫在公社任职,她独自拉扯六个孩子,白天随生产队出工,夜晚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纳出全家穿的布鞋。“当时不苦是假的,”张奶奶的女儿在一旁动情回忆,“全靠母亲一双勤劳的手撑起这个家。”这份用汗水浇灌出的坚韧,正是张奶奶对年轻人无声的嘱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令人动容的是,这位自称“没念过书”的老人,凭着对知识的渴求,自学识字,勤读诗书。“她拿着一本书,能慢慢看了。”女儿言语中充满敬佩。团队成员来访期间,她还兴致勃勃地带大家去参观她的书架,上面放着她还经常翻看的大字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张奶奶被不少媒体誉为“捐书兴学的乡贤典范”,她那朴素的求知信仰,化作回馈乡梓的善举——慷慨捐赠老宅,支持村里的农家书屋建设,其精神和情怀确实弥足珍贵。说到耕读传家,说到农家书屋,她话语真挚:“我们享了共产党的福,发展这么快,靠的是党的培养。”“书屋能让孩子们有地方看书,这就好。” 如今,农家书屋已成为秧田村的文化地标,吸引着村里的青少年在此汲取养分,延续着村庄浓厚的耕读之风。张奶奶还反复嘱咐大家:“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肯学,就有出路。”
张奶奶的视野从未囿于家庭与田埂。新闻联播是她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海峡两岸》也常伴左右。她的女儿在一旁笑言:“她比我们还懂国际大事,各国领导人她都认得清。”这份深沉的家国情怀,是她教育后辈最厚重的底色。她常对子孙念叨:“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是我们中国,和平,不干坏事,让农民吃饱穿暖,你们要为国家做贡献。” 这朴素而真挚的话语,是她对年轻一代最深切的嘱托:要爱国,要感恩国家带来的和平与发展。有了本事,就要想着为国家、为家乡出力!
▲图为张秋香奶奶对团队成员寄予殷切期望 贺湘雪供图
在张奶奶看来,秧田村“博士村”的金字招牌,源于代代相传的实干精神与淳厚家风。“发展得好,要靠自己一双手慢慢搞出来。”她尤其强调自觉与奋斗的重要性。 她语重心长地对团队成员说:“国家培养了你,更要靠自己自觉!天上不会掉馅饼,好日子是双手干出来的。更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别浪费光阴。”尽管子女们事业有成、孙辈绕膝,张奶奶仍眷恋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在她心中,秧田村的最大特色,除了“种田”,便是那浸润在骨子里的“读书风气好”。 她殷切希望这份“靠双手、重家风、勤读书”的精神,能在年轻一代身上薪火相传:“这个孩子(指年轻一代)还是行的!只要肯努力,肯读书,都能有出息。”
翌日清晨,当团队在村中开展支教活动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悄然出现在教室——张秋香奶奶来了。她拄着拐杖,慈祥的目光追随着团队成员和村里孩子们互动的身影,嘴角挂着欣慰的笑意。她没有打扰课堂,只是专注地看了一会儿,仿佛在检阅着秧田村未来的希望,那份无声的关注,比任何言语都更深刻地传递了她对教育、对下一代成长的无限期许与支持。
▲图为团队成员支教时张秋香奶奶前来看望 黄靖供图
临别小院,张秋香奶奶的笑容温暖而笃定。她是养育六名优秀儿女的坚韧母亲,是捧书自学的励志榜样,亦是捐建书屋、泽被乡里的乡贤典范,生动诠释了“耕读传家久”的深刻内涵。张奶奶关于吃苦、自学、爱国、实干、感恩的朴素箴言,如同秧田村袅袅的书香与琅琅书声,穿越时光,回响在每一位倾听者的心间。这是千千万万如张秋香般的普通农民,用双手托举希望、以家风涵养未来所书写的时代篇章,更是对年轻一代最深沉、最有力的期许与鞭策,在这片崇尚知识与奋斗的土地上,行稳致远的薪火,必将代代相传。
撰文 |廖泽南
图片 |廖泽南、贺湘雪、黄靖
审核 | 阳信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泽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