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承古韵,纸载新声 | “童心港湾,暖心助学”社会实践团开展非遗剪纸课,让传统技艺在社区绽放新彩

发布时间:2025-08-05 09: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荆嘉乐   阅读 5.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荆嘉乐)当红纸在稚嫩指尖翻飞成五角星的轮廓,当千年剪纸技艺与少年的红色热忱碰撞出火花,一场连接传统文脉与未来力量的艺术对话,于8月1日在临潼区东大街社区温情启幕。“童心港湾,暖心助学”社会实践团特邀非遗剪纸传承人姜老师,开设“我和我的家乡”——非遗剪纸特色课程,让百年非遗技艺在红色节日里焕发新生,为青少年搭建起感知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双重桥梁。

▲图为社会实践团、东大街社区与姜老师及作品合影留念

一、以剪为笔,勾勒千年文脉传承图谱​

课程以剪刀下的时光长卷”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剪纸艺术从汉代“金箔剪花”的宫廷雅致,到明清民间窗花的市井烟火,再到当代艺术剪纸的创新表达,清晰呈现这项非遗技艺跨越千年的演进脉络。孩子们在姜老师展示的历代经典作品间穿梭,从《百福图》的吉祥寓意到《农耕图》的生活场景,那些流淌在剪纸纹理中的文化记忆,成为理解中国民间艺术“观物取象”审美智慧的鲜活注脚。​

▲图为姜老师授课的照片

▲图为姜老师进行讲解今天授课 内容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能剪出山河日月,也能裁出人间百态。” 姜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明白,剪纸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承载着中国人生活哲学与情感表达的文化载体。这种沉浸式的文脉溯源,让乡村青少年在触摸纸张温度的同时,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深层情感联结。

二、以艺为桥,熔铸红色基因传承密码​

▲图为姜老师讲解区别于传统的剪纸教学

区别于传统剪纸教学,此次课程创新性地将非遗技艺与八一建军节主题深度融合。姜老师从对称折叠的基础技法入手,通过阴刻的深邃线条表现五角星的庄重,以阳刻的明快笔触勾勒“八一”的字样,用镂空的通透感营造革命精神的崇高意境。孩子们在反复练习折角的精准度、下刀的果断性中,不仅掌握了“五折团花”“对称镂空” 等核心技艺,更在创作过程中领悟着红色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涵。​

▲图为姜老师帮助学生进行完成作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照片

“剪五角星时,每一刀都要稳,就像战士站岗一样坚定。”12 岁的学员在完成作品后深有感触。从最初线条的犹豫颤抖,到最终作品中五角星的棱角分明,孩子们在剪刻间完成的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一次与革命历史的隔空对话。姜老师表示:“让非遗技艺从博物馆展厅走进乡村课堂,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既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也让红色记忆在指尖慢慢生长。”​

三、以童为帆,开启文化传承崭新航程​

课程成果展示环节,一张张融合传统纹样与红色主题的剪纸作品令人动容:有的在团花纹样中嵌入五角星,致敬古老匠心与革命精神的交融;有的以“八一”字样为中心,环绕和平鸽与橄榄枝,表达新时代青少年的家国情怀。这些质朴却热烈的作品,成为献给建军节的特殊礼物,更彰显了非遗传承最本真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姜老师进行合影留念

“当孩子们用剪刀郑重剪出‘八一’字样时,便是与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共鸣。”实践团成员的感悟道出了活动的深层价值。此次课程突破了非遗传承的单一模式,通过红色主题的创新性融入,让青少年在掌握技艺的同时,将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深植于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姜老师进行作品合影留念

据悉,“童心港湾,暖心助学”社会实践团将持续扎根东大街社区,计划推出“我和我的家乡”系列课程,让皮影、泥塑等更多非遗技艺与传统节日、红色纪念日碰撞融合,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让剪纸里的中国故事、红色基因里的精神力量,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撰稿:荆嘉乐 周沫含 雒锦鹏  拍摄:王宇轩 姜羽 荆嘉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荆嘉乐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