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穿越73年风雨,宁海红色记忆这样“声”入童心

发布时间:2025-08-04 09: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新怡   阅读 62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八月的宁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力量——那是革命岁月的厚重回响与童声稚语的清澈告白交织在一起的温度。一场名为“宁海红色记忆赋能青少年语言素养传承”的主题宣讲,在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述忆家国·语通华夏”实践团成员王新怡的娓娓道来中,为在场的孩子和家长们铺开了一幅用语言与信仰共同绘就的精神画卷。

▲图为宣讲现场


一座墓的守护,一部方言里的英雄史诗

宣讲的序章,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73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焦点凝聚在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宁海老人——尤宏章身上。1951年7月,作为胡陈乡民兵的他,亲历了解放军在张韩村阻击土匪的壮烈战斗。烈士们长眠于城志庙后,年轻的尤宏章默默立下了守护的誓言。1965年,烈士墓迁至大赖村,他风雨无阻,每日扫墓的身影成为了村庄里最动人的风景线,更带动了家人乃至全村自发加入守护的行列。七十三年如一日,他用饱含深情的宁海方言,一遍遍向访客讲述着那场战斗的英雄故事,让无形的革命精神在质朴的乡音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这不仅仅是对一方墓地的守护,更是一位老党员对信仰最朴实的践行,是“燎原的信仰之火,是不灭的家国星芒”的生动诠释。

▲图为小朋友及其家长仔细聆听

语言赋能:让红色故事成为素养提升的“熔炉”

如何让这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成为滋养新时代青少年语言素养的沃土?实践团给出了充满智慧的答案。宣讲中展现将本土红色资源深度融入语言教育的创新实践。在尤宏章老人感人事迹的基石上,使“双语红色讲解员”应运而生。孩子们学习采集宁海方言中那些充满情感温度的词汇,例如老人那句质朴的“这趟路一走就73年”,并练习将其精准、优美地转化为普通话“守护之路跨越七十三载”。训练从基础的事件复述,逐步升级到融入情感、动作(如模拟擦碑动作)和语调技巧的深度叙事。当孩子们站在烈士墓前,或在校园广播站里,用标准普通话与宁海方言交织讲述英雄故事时,红色记忆便在语言的桥梁上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机。

笔尖同样流淌着敬意与思考。围绕红色主题的写作训练构建了“三级体系”:锤炼细节观察与描写能力;运用时空交织的技法;掌握了“人物描写黄金三角”的奥妙。此外,丰富的动词库、精神词卡和历史对照素材,成为孩子们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有力支撑。

▲图为小朋友进行写作训练

“时光信箱”:童声筑碑,承诺未来

宣讲现场最动人的一幕,莫过于“时光信箱——童声筑丰碑”的互动环节。孩子们化身“时光邮差”,在“碑语信笺”上,用稚嫩却无比真挚的笔触,穿越73年的风雨,向远方的尤宏章爷爷倾诉心声。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谢跃然纸上:“谢谢您教会我‘坚持’的意义!”、“谢谢爷爷守护英雄,让我知道今天的生活多珍贵!”;一个个郑重的承诺承载着未来的期许:“我会每天认真说好普通话!”、“我要像您一样,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我会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些满载着纯真敬意和坚定信念的信笺,被孩子们郑重地投入“守护者时间胶囊”。那一刻,革命精神的火种,在童声的告白中完成了最温暖、最有生命力的传递,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力与深沉的家国情怀,在书写与承诺中同步生长。

▲图为小朋友完成时光信箱游戏

▲图为小朋友想对尤宏章爷爷说的话

语言素养: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通用密码”

宣讲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语言素养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通用密码”其核心价值。它不仅是学业成功的关键——精准的普通话表达能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写作质量,助力中高考作文得分;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石——清晰的书面报告能力与标准口语表达,在公务员面试、教师招聘等场景中成为核心竞争力。从社会层面看,标准普通话促进了跨地域的高效交流,降低了社会协作成本,精准表达减少了沟通歧义,提升了共识达成率。尤为重要的是,通过红色故事的标准化讲述,语言成为代际间精神传承的纽带,规范的语言如同社会肌体的通用密码,让多元群体和谐共鸣。

▲图为认真听课思考的小朋友

母语力量,守护不灭的精神基因

活动在王新怡宣讲员引用的那句发人深省的结语中达到高潮:“硝烟中沉淀的红色记忆,于童声字正腔圆中重焕新生。让每个规范音节都成为信仰的接力棒,每句标准讲述皆为精神的永生碑——普通话,正以最嘹亮的方式刻录不灭的基因密码。” 在宁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记忆的厚重与语言素养的培育已悄然融为一体。当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家乡的英雄史诗,用真挚而规范的文字写下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承诺,革命精神的火种便在他们纯净的心灵沃土中深深扎根。而精准、规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力,正成为他们传承这份不朽精神、自信走向未来最坚实有力的翅膀。

▲图为王新怡和小朋友们的大合照

撰文 | 王新怡

图片 | 宁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审核 | 徐镯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新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