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箭冲天起,科学种子播撒乡野

发布时间:2025-08-02 19: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慧敏、任林珊、罗洋   阅读 81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乡野,风携着麦浪的清香掠过田埂,2025年7月9日,天津师范大学“星语心寰”护航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纸筒、尾翼与满腔热忱在此集结。一场以“气动火箭”为载体的科学启蒙活动,正以趣味实践为笔,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航天梦想的种子,让科学的微光在乡野间悄然绽放。

▲图为活动人员合影

初识火箭,从课本到现实的跨越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化身“航天引路人”,以图文展板为依托,展开中国火箭发展的壮阔画卷。从长征一号刺破苍穹的壮举,到神舟五号承载国人飞天梦的征程,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被娓娓道来。当讲述“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奉献的故事时,孩子们眼中跃动着向往的光芒,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在静谧中悄然生长。

展板上,中国首枚火箭、最大火箭、首枚载人火箭的图片依次排列,叶光富、翟志刚、王亚平这些航天英雄的事迹随之铺陈。孩子们凝视着画面,仿佛透过纸张触碰到了遥远的星空。气动火箭模型的亮相,让抽象的航天知识有了具象载体,孩子们的目光紧紧锁定那枚由纸筒与尾翼构成的简易装置,探索的种子在无声中萌芽。

▲图为“星语心寰”护航实践团成员授课

解密原理,反作用力的“魔法口诀”

“压缩气体向后喷,反推火箭向前冲”,这句凝练的原理口诀,成为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动画演示中,压缩气体的流动轨迹与火箭的运动方向形成鲜明呼应,反作用力的奥秘以直观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眼前。

“森林小法官”互动环节中,围绕火箭形态与飞行速度的关联、喷气方向对轨迹的影响等问题,孩子们在思辨中深化认知。通过对不同场景的分析,科学知识逐渐转化为可感知的逻辑,让抽象的物理原理与生活经验产生联结,为后续实践奠定认知基础。展板上“气动火箭——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用纸制作的火箭”的注解,更让这一装置的本质清晰可辨。

巧手造箭,纸筒变火箭的奇妙旅程

制作环节拉开序幕,孩子们围聚在摆有A4纸、尾翼片、超轻粘土的桌前,开启纸筒变火箭的蜕变之旅。画线时,孩子们依循指导在纸张正反两面标注不同长度的线条,确保卷制的箭体既稳固又贴合发射杆;卷纸筒环节,双手协同转动纸张,将平面纸张塑造成立体箭体,指尖的力度把控着结构的紧实度;密封步骤里,纸巾被揉成条状填入筒内,再用塑料棒细细压实,确保压缩空气不会泄漏;粘尾翼时,孩子们专注调整角度,力求对称平整,偶有偏差,成员便上前示范校准,指尖的辅助让歪斜的尾翼逐渐归位。

超轻粘土在手中被捏塑成各式火箭头,有的圆润如流星,有的棱角分明似箭头,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孩子们的想象。制作过程中,固体胶的痕迹点缀在小手背上,专注的神情映在眼眸里,原本零散的材料在协作中逐渐凝聚成一个个初具形态的火箭,成就感在静默的专注中悄然累积。

▲图为儿童在实践团成员引导下制作火箭

发射时刻,天空中最亮的“星”

发射区的笑声最是动人。塑料瓶与发射杆连接而成的装置整齐排列,四支小队依次列队,成员们细致检查连接点,确保装置可靠。孩子们按分工就位,有的安放火箭,有的调整角度,有的注视轨迹,空气中弥漫着期待的静谧。

第一支火箭准备就绪。负责发射的孩子深吸一口气,脚掌轻踩塑料瓶,身体微倾与箭顶平齐。随成员指令,脚掌骤然发力,塑料瓶压瘪瞬间,压缩空气喷涌,纸火箭直冲天际。

升空刹那,所有目光追随而上。蓝天下,箭体携气浪攀升,尾翼稳定,划出道流畅弧线。升至高点似悬停半空,随后缓缓飘落。孩子们循轨迹奔去,身影与野花相映,欢笑在旷野荡漾。

第二支火箭因尾翼粘贴偏差,升空轨迹倾斜,落入草丛。成员引导观察分析,调整固定后再发射,平稳掠过麦田,飞行更远,孩子们的凝望中透着对原理的顿悟。

后续发射,不同火箭呈现多样状态:粗箭体升空缓却滞空久,宽尾翼轨迹稳,尖头箭爆发力强。每次发射都引专注观察,每次落定都促原理再思。回收时,孩子们轻抚沾草叶的箭体,珍视这份亲手创造的成果。

发射间隙,成员记录数据,讲解形态与性能关联:箭体粗细影响阻力,尾翼对称决定稳定,喷气力度关乎高度。实践让反作用力原理触手可及。

▲图为儿童在实践团成员引导下操作火箭发射装置

当最后一支火箭消失在暮色,乡野风依旧,天空向往与科学好奇已如种子入土。或许未来某天,孩子们仰望星空,会记起这个午后——亲手造的火箭曾冲云霄,探索勇气从那时起,便有了冲破天际的力量。科学种子终将在乡野生根,绽放燎原星火,照亮更多逐梦路。

撰稿:任林珊、罗洋、吴慧敏 

图片:“星语心寰”护航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慧敏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