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引领广大青少年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普及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之声。2025年7月,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薪火语梦”推普团,怀揣“语同音、心同向、梦同行”的炽热情怀,深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以“推广普通话”为核心,创新多维活动载体,奏响新时代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法润青苗·普语为桥——让法治之光助力乡村
晨光熹微,绿洲小区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内童声琅琅。推普团成员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为钥,开启《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等庄严法条的童趣之门:晦涩难懂的条文转化作情景剧里扣人心弦的对白,生硬枯燥的术语汇聚成趣味问答中清脆的笑声。60余份推普团成员自编制作的《普法宣传手册》吸引青少年们的兴趣,“普语案例解读”与“法条朗读”交织成法治启蒙的双重奏,普通话与方言的“双语”法律咨询有效破解当地群众在信息获取、技能提升和权益维护中的语言与法律障碍,方言壁垒悄然消融,普通话的推广不仅是沟通之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沟通力”。
图为推普团成员与青少年合影 刘雅君供图
图为青少年在读普通话版普法宣传册 刘雅君供图
红音普传·血脉共振——让红色基因跨越代际
推普团以推广普通话为红色文化传播纽带,在古浪县开展“红色地标普语行”系列实践活动。古浪战役纪念馆的肃穆长廊里,推普团成员以普通话重述西路军热血史诗;八步沙治沙纪念馆的风沙光影中,“六老汉”三代传奇在标准音韵里鲜活如初。在社区宣讲中,“普通话红色微剧场”以沉浸式演绎为载体,重现陇原革命烽烟,而“红歌跨代对话”更将《东方红》《南泥湾》的旋律化作情感密码——青年以普通话领唱,老人用方言应和,两代人在信仰共鸣中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合唱。社区老人感慨道,“年轻人用普通话讲红色故事,咱听得更真切了!”推广普通话,让精神火炬在代际掌心中稳稳传递。
图为推普团成员与合唱红歌的老年人合影 刘雅君供图
图为推普团成员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聆听讲解 刘雅君供图
文旅推普·声动古浪——让山水人文开口说话
聚焦文旅资源推广,助力乡村经济振兴,推普团在古浪特色景区开展“普通话赋能文旅”行动,推普团成员化身“普语导游”,用普通话为游客解读“西凉女儿国”的历史与千亩油菜花田的生态奥秘。同时,推普团制作了古浪特色文旅介绍视频投放短视频平台,还协助当地商户设计普通话宣传标语,培训从业人员基础服务用语。农家乐老板王大姐跟着培训反复练习,她笑着说道,“以前游客问路大家都急得冒汗,现在能用普通话指路了!”此外,推普团创作的《古浪文旅路线图》,以普通话标注每一处风景、每一段民俗,使方言土语化作通行之音,让古浪的山水人文有了走向世界的“有声名片”。
图为推普团成员在“西凉女儿国”开展推普活动 刘雅君供图
从法治课堂到红色圣地,从田间地头到景区商户,普通话成功开启了古浪县法治意识提升的“青苗”之锁,串联起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情感共鸣,更激活了文旅产业焕发新声的活力密码。当“语同音”成为乡村振兴的隐形引擎,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时代青年们正以炽热初心证明: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凝聚人心、赋能发展的时代密钥。
图为推普团成员开展推普活动的合影 刘雅君供图
未来,这股“推普”长风将续写陇原新章——让标准清晰的普通话在古浪深深扎根,让青春之力的绿色藤蔓缠绕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共同谱写古浪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团队信息
团队成员:张鑫彤、王慧琳、冉刘念、白哲嘉、杨雨露、王若冰、哈惠杨、张云晓、刘文蕊、从馨月、刘雅君
所在院校: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李啸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从馨月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