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大学致学书院“豫见古韵,创承未来”实践团走访三大场馆,解码河南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1 11: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雨   阅读 8.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陈雨)为深入感受河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以青春之力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用实践行动解读中原文化的深厚内涵,信阳师范大学致学书院“豫见古韵,创承未来”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于2025年走进河南,先后探访河南非遗美学馆、二七纪念馆、河南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与传承人交流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

一、非遗美学馆:触摸活态文化基因

在河南非遗美学馆,实践团开启非遗“沉浸式”体验。豫剧展区内,专业演员示范经典唱段,从唱腔韵味到身段走位,手把手教学让同学们读懂“中原声腔”的艺术魅力;朱仙镇木版年画工坊里,传承人演示“勾、刻、印、绘”工序,泛黄雕版与鲜亮颜料碰撞,千年技艺在指尖“复活”;汴绣工作台前,实践团尝试穿针引线,在一挑一刺中体悟“以针代笔”的东方美学。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继中座谈时,实践团以“活态传承”为学术切口,梳理出“坚守传统内核 + 融入现代生活”的传承模型,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实践团成员与木版年画合影并记录技艺传承与创新困境

实践团成员欣赏漆器手作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二、二七纪念馆:聆听红色精神回响

踏入二七纪念馆,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实践团在珍贵文物、详实史料前驻足——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筹备细节,到“二七烈士”的英勇事迹,一件件展品串联起波澜壮阔的革命篇章。在英烈事迹陈列区,实践团庄严伫立,重温那段为争取自由与权益而奋斗的热血历史。“在英烈事迹陈列区,以“红色精神代际传承”为调研主题,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采集不同年龄层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数据,为红色文化传播效能评估提供实证素材。‘二七精神’是信仰的力量。”实践团成员的感慨,道出对红色精神的深刻感悟。

实践团成员与二七纪念堂合影留念

实践团成员驻足珍贵文物前重温热血历史

三、河南博物馆:对话历史文明脉络

河南博物馆里,千年文物成为“无声老师”。从贾湖骨笛的悠悠乐音,到妇好鸮尊的独特造型;从云纹铜禁的失蜡法奇迹,到妇好墓玉器的温润光泽,实践团穿梭于不同展厅,解码中原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在“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专题导览中,讲解员剖析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码,让古老历史“活”在当下。针对贾湖骨笛、妇好鸮尊等标志性文物,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分析器物背后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参与文物修复体验时,结合文物保护技术规范,记录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实践;在“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专题调研中,通过跨学科文献梳理,构建起“文物 - 文化 - 文明”的阐释框架,为公众考古传播提供专业支撑。实践团还参与了文物修复体验活动,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尝试清理、拼接“模拟文物”,深刻体会考古工作的严谨与文化传承的使命。

实践团成员一同探究历史文物的演进

实践团成员与文化纪念品合照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此次“三下乡”让大家跳出书本,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责任。从非遗美学的细腻笔触,到红色历史的热血印记,再到文物承载的文明密码,这场“三下乡”之行,是实践团与河南文化的深度对话。实践团不仅收获了对家乡文化的全新认知,更在行走中懂得: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藏在触摸非遗的指尖、聆听历史的耳畔、传播故事的脚步里。愿这份文化热忱,如种子般在青春心底扎根,长成守护与传播河南文化的繁茂森林 。实践结束后,实践团将整理并分享调研成果,带动更多同学关注家乡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让青春力量成为中原文化传播的“新火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