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生态治理成果的认识和理解,7月29日至30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专题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前往内蒙古博物院和蒙草种业中心,通过实地参观、现场听讲、交流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内蒙古自然生态演进过程、历史文化变迁轨迹和草业科技发展成果。
7月29日上午,在内蒙古博物院,实践团成员依次参观了“中华瓷釉文化”“内蒙古历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红色文化记忆”“航天科技成果展示”等展区。展陈内容覆盖远古自然演化、民族融合进程、近现代革命历史、生态保护发展、航天科技进步等多个主题,既体现出内蒙古作为祖国北疆重要文化区的历史厚度,也展现出其在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的现实地位。
在古生物展区,实践团成员通过猛犸象、恐龙等大型生物骨架模型,直观感受自然历史的沧桑演进;在历史文化展区,通过夏商周青铜文物、汉唐石刻、元明清民族融合图像文献等展品,深入了解内蒙古地区多民族共居共融的发展脉络;在生态文明主题展厅,成员们认真学习内蒙古在水源涵养、野生动物保护、草原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和成效;在航天展区,实践团进一步了解“飞船从内蒙古升空,航天员在内蒙古着陆”的国家级航天战略部署,增强了对科技强国战略的现实理解。
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内蒙古的文化传承不是静态的记忆,而是与时代同行的文化力量。多民族共存共荣的格局与厚重多元的历史遗产,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多样性统一性的生动缩影。
7月30日,实践团前往内蒙古本地知名生态企业——蒙草种业中心,围绕草种培育、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等内容展开专题调研。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依次走访了数字草叶指挥中心、种质资源库、草种业中试馆、小草诺亚方舟与智能育种工厂,全面了解草种收集、基因保存、选育繁殖、批量生产及场景应用等系统性流程。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认识到,草类植物因其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等生物学特性,不仅是重要饲草资源和生态修复工具,还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地建设、矿山治理、药物开发等多个关键领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意义。企业通过长期在内蒙古地区不同土壤与气候条件下积累的草种资源数据,实现了从选种、驯化到产业化的闭环式草业科技体系,为当地乃至全国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践团成员体会到,此次参观刷新了对草原生态的传统认知,深刻认识到“草业不仅是草原文化的象征,更是绿色产业的重要支点”。草业的发展,不仅折射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推进,也体现出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落地。
本次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态文明和文化认知全过程,通过参观学习与主题调研相结合的形式,深化了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实践路径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拓展了专业知识的现实视野,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且,本次活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对自身专业认知、社会理解及思政教育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活动中,团队也总结了在行程设计、节奏安排方面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前期调研准备、灵活调整参观节奏、明确实践目标方向,切实提升实践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实效性。
通过两天的集中调研与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不仅感受到中华文化在北疆大地上的积淀与活力,也实地见证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在内蒙古的生动实践。今后,实践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持续关注生态建设与文化发展,努力将“青春小我”融入“强国大我”,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子恒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