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学院“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探家族文脉,传家风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30 23: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宛仪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挖掘严氏祖祠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传统宗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14日,东莞城市学院“忆樟浦”青年突击队联合樟浦村干部,走进严氏祖祠开展实地调研。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中溯源家族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群,不仅是严氏家族的精神家园,更是展现地方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此次调研以建筑为经、文化为纬,旨在解码宗族精神密码,探索古祠活化路径,让沉淀在砖瓦木雕间的好家风焕发新时代光彩,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溯源古祠,解码宗族精神

踏入严氏祖祠,古朴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祠堂整体遵循传统礼制建筑格局,门楼、前厅、天井、正厅次第铺展,飞檐翘角勾勒江南灵韵,雕花窗棂镌刻岁月沧桑。村干部介绍,祖祠始建于明朝,虽历经修缮,但主体结构与核心装饰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环顾四周,“同根共荣”“光宗耀祖”等匾额笔力遒劲,与梁柱间精美的雕刻相映成趣,不仅是匠心工艺的呈现,更藏着“耕读传家”“敦亲睦族”的精神密码。严氏家族世代守护祖祠,在一凿一刻、一修一补间,将尊老爱幼、崇德向善的家风深植血脉,让传统文化在延续中焕发新生。

▲图为严氏祖祠相关拍摄

探迹围屋,品读感恩传承

循着祖祠文脉,团队成员步入祖祠后方的围屋群落。数十栋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四周,形成“众星捧月”的独特格局。这别具匠心的布局,背后藏着严氏家族“感恩报本”的传统。据介绍,中央那座保留清代建筑风格的老宅,是后辈们感念先祖恩德,在建房时特意以举人宅为中心规划而成。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良好的通风采光,又让每户人家抬头便能望见这座“报恩宅”,时刻铭记先辈的恩泽。

漫步围屋之间,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家风的传承。围屋的建筑格局,不仅体现了严氏族人对先祖的敬仰,更彰显了“饮水思源”的文化品格。这种将感恩精神融入建筑规划的智慧,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样本。

▲图为严氏望楼及围屋相关拍摄

古今交融,焕活精神地标

在樟浦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世笃忠贞”的古匾额与“党的百年历程”展板彼此呼应,村规民约墙上,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共存,成为涵养乡风、凝聚民心的精神地标。祖祠西侧的围屋走廊,被精心改造成“党的历史进程”主题展区。从中共一大到二十大,从“农村包围城市”到“乡村振兴”,图文展板与实物展品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百年征程。

在樟浦村,以严伟忠为代表的村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好家风。严伟忠十三年如一日照顾同村孤寡老人严兆珠,正是严氏家族“守望相助”家风的当代传承,也是对党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这种传统家风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让古祠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关拍摄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式,系统梳理了严氏祖祠的建筑沿革与家族文脉,为宗族文化保护积累了丰富资料。调研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木雕、匾额等文物中的文化内涵,更为古祠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将古祠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机结合,打造集文化展示、家风传承、文化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阵地,既能唤醒族人的文化认同,又能凝聚社区共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严氏祖祠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本鲜活的家风教科书。保护和传承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传统家风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对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具有重要意义。



 撰文 | 苏宛仪、郑源

图片 | 陈煜晴、田甜

审核 | 林培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宛仪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