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解码百年醒狮!广工学子用3D建模“复活”非遗筋骨

发布时间:2025-07-30 11: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舟 陈梓烽 陈纯敏 叶育彤 游盛钧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岭南盛夏,石龙古镇的骑楼荫凉里,竹篾的清香与纸浆的气息交织。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10名00后学子,手持平板电脑与卡尺,穿行在青石板路上。他们并非普通游客,而是一群特殊的“解码者”——试图以最前沿的3D建模技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构建数字档案,用青春智慧守护岭南文脉的匠心密码。这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一场数字科技与传统工艺的深情拥抱。

一、指尖的温度,代码的筋骨:当00后遇见百年匠心

在中山路非遗街区的 "德和兴" 牌匾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润棠师傅亲戚的手指正捏着桑皮纸,往竹篾骨架上裱糊。他的动作像钟摆般精准:竹篾弯成的 "眼眶" 弧度要卡着拇指第一节,裱纸时刷子蘸浆糊的力度得让纸既贴牢又不皱,三十余道工序里凝聚着四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图1: 醒狮头制作技艺传承人郭润棠师傅的妹妹正在作坊内向广工学子演示桑皮纸裱糊工艺,队员记录厚度参数。(周子瑞 摄)

"红要像灶膛里跳的火苗,绿得像初春刚化的溪水。" 郭师傅转头时,看见实践队队长陈梓烽正举着平板电脑,试图用 3D 软件勾勒狮头的轮廓。他突然伸手按住屏幕:"别急着画线条,先摸摸这竹篾 —— 弧度差一分,狮头的精气神就弱一分。"

阳光透过雕花骑楼,洒在队员们的卡尺上。机械专业的周子瑞反复调试虚拟模型中的“眼眶”弧度。当第三版数据终于与实物严丝合缝时,郭师傅眯眼笑了:“你们这代码,描出了老手艺的筋骨!”

图2:省级非遗传承人郭润棠(左)在“德和兴”作坊内,向广工实践队员讲解狮头竹篾骨架的弧度测量要点。(周子瑞 摄)

作坊里,桑皮纸浆的气息与年轻学子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冰冷的数字,因接住了匠人的指尖温度,长出了温情的棱角。几串代码也能传递匠心的温度。

二、龙青馆的鼓点:数字镜头,捕捉舞动的灵魂

在石龙镇醒狮训练基地龙青馆内的木梁上悬着十几只狮头,新旧不一的绒毛里藏着岁月痕迹。实践队员们围着教练丁舒姬师傅的 "狮头谱" 蹲坐成圈,平板电脑镜头对准泛黄纸页上的朱砂批注 ——据丁舒姬师傅介绍,图谱上记录的是丁家三代传承积累下来的醒狮造型寓意解读。

"这只刘备狮的额角要圆,代表仁义;关羽狮的眉要挑,显出忠勇。" 馆场丁舒姬师傅的讲解,揭示了狮头造型背后深厚的文化寓意。技术组立刻行动,在3D模型的额角、眉宇间嵌入这些珍贵的“文化注释”。

少年们休息时,队员们举起录音笔:"能讲讲你们第一次上桩的感受吗?"女孩摸着狮头前额的 "王" 字纹饰说:"丁师傅说,狮头一戴上,就得让身子和狮头的劲儿拧成一股绳 —— 你的呼吸得跟着狮头的起落走,你的眼神得藏在狮口后面‘活’起来,这才叫‘人狮合一’。" 队员们将这段关于‘人狮合一’精髓的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注解’信息,嵌入到对应狮头模型的数字化档案中。

图3: 醒狮教练丁舒姬师傅(左)向实践队员详细讲解狮头构造的文化寓意。(欧舟 摄)

暮色中,队员们的相机里存满了细节:狮头嘴角的 "笑口" 角度、鬃毛的编织纹理、少年们贴在墙上的训练日历。丁舒姬师傅看着队员们给每个狮头编号建档,突然说:"这些老讲究,你们记下来,就不算丢了。" 那一刻,代码与古老口诀,在鼓点余韵中完成了一次青春的接力。

三、博物馆的时空折叠:从清代竹篾到数字新生,青春赋能非遗未来

夕阳把非遗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染成暖金色。实践队员们站在馆藏的一件标注为清代道光年间(或清中晚期)的醒狮头前,手里的平板电脑正亮着 3D 建模初稿,新旧两个狮头在余晖里仿佛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

图4: 实践队员周子瑞与带队教师周彬在非遗博物馆内,对照清代醒狮头实物讨论3D建模细节,验证数据精度。(刘佳豪 摄)

"你看这扎框的黄竹,和郭润棠师傅今天用的是同个山头的。" 带队老师周彬指着展柜。更令人惊叹的是,经仔细观察和郭师傅介绍比对,队员们才发现,百年前的狮头糊纸也是桑皮纸,纤维里藏着的韧性,和郭润棠师傅裱纸时强调的 "能经住十年风吹" 如出一辙。“

队长陈梓烽展示的笔记本电脑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从郭师傅口述和现场实践中获取的关键参数:如郭润棠师傅说的竹篾弧度误差需控制在2毫米以内,女孩描述的 ‘正气’等神态特征需转化为模型的具体参数设定等。这些数据,是连接千年智慧与数字未来的核心桥梁。”这些数字,都是从老手艺的筋骨里抠出来的。

图5: 技术组成员在工作室利用3D建模软件精细调整醒狮模型。(陈纯敏 摄)

图6: 项目团队完成的醒狮头3D数字化建模效果图。(陈梓烽 摄)

在项目前期进行的社区调研中,部分受访老居民表达了‘年轻人对醒狮兴趣减弱’的担忧,有位老街坊写:"现在的孩子不爱看醒狮了。" 但队员们想起,建模时路过的小学生扒着橱窗喊 "这是舞狮头吗?好酷";女孩训练结束后,主动问 "能把狮头的故事也放进模型里吗"。这些都让队员们坚信:不是年轻人不爱,是那些藏在纹饰里的寓意、浸在口诀里的坚守,需要被“看见”的新方式。

如今,凝聚着郭润棠师傅匠心与温度的醒狮头3D数字模型初稿已经完成。这不仅是石龙镇“生产性保护”理念的现代回响,更是广东工业大学学子以数字技术为笔,为古老非遗写下的崭新篇章。作为大一新生的首次实践,9只醒狮的建模数据或许稚嫩,但青石板路上反复校准的127组竹篾弧度、少年舞狮队员眼中的光、郭师傅“先摸竹篾再画线”的叮嘱——都已化作种子埋进青春的年轮里。

对这群年轻人而言,3D建模不仅是技术课题,更是向岭南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行礼——每一次数据校准,都是对‘何以中国’的青春作答。

这代年轻人用代码写下的,不是终点坐标,而是出发的号角:当科技的温度与文化的根脉相融,醒狮终将在数字时代发出震撼山林的呼啸。

项目成果未来有望应用于文化教育、数字化展示平台及文创产品开发,为岭南醒狮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这代年轻人的探索启示我们:珍贵的传统技艺从未褪色,它们正期待着新时代的“解码者”与“同行者”,用青春的智慧和创新的钥匙,助其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恒久魅力。

图7: 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数字醒狮”实践队在石龙非遗博物馆前合影。(刘佳豪 摄)

(通讯员 欧舟 陈梓烽 陈纯敏 叶育彤 游盛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