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苦难 传承医者大爱 ——“赤心青音”团队参观浙江省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陈列馆

发布时间:2025-07-30 14: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妤馨 指导老师—潘姗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铭记苦难 传承医者大爱

——“赤心青音”团队参观浙江省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陈列馆

2025年7月16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与护理学院“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的成员徐誉玮一行踏入家乡浙江省金华市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陈列馆,这是她们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六站。推开展馆大门,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8600 平方米的空间内,承载着一段沉痛且不容忘却的历史。侵略者的暴行让人在心底燃起难以遏制的仇恨,这里的一切都在无声诉说着细菌战带来的苦难记忆。

图为团队成员在馆外合影

馆内展陈以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为主题,设有 “跨世纪的诉讼”“反人类的罪恶”“无法掩盖的罪证”“不能忘却的纪念”四个展厅。大量珍贵历史物件与资料有序陈列,700 余张历史照片、数千份档案资料、100 多份民国档案及报纸,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揭露了侵华日军在义乌乃至中华大地实施细菌战的残暴罪行。

图为年代的医疗器械

图为馆内座右铭

展厅里,泛黄的照片与锈迹斑斑的医疗器械无声诉说着80余年前的苦难。在陈列馆一角,一位外籍医生的事迹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他就是奥地利籍医学家伯力士。作为国际联盟指派的鼠疫专家,伯力士博士在战火中坚守中国防疫一线,用他的专业知识筑起对抗生物武器的防线。

1942年,日军在浙赣战役期间对浙江义乌崇山村等地实施细菌战,空投染疫跳蚤,导致腺鼠疫大规模暴发,并迅速蔓延至周边地区。据义乌市档案馆《疫灾录》记载,此次疫情累计死亡人数超过400人,部分村镇日均死亡达20至30人。百姓在恐惧中倒下,昔日繁华的村镇沦为“人间炼狱”。国民政府卫生署迅速组织应对,派遣浙江省医疗防疫大队赶赴疫区,实施隔离、消杀及有限救治。国际联盟流行病专家、卫生署防疫专员伯力士全程参与指导。时值战时医疗资源匮乏,他放弃了安全的后方,带着简陋的医疗设备与医护人员一起深入疫区开展尸体解剖、诊断病例、研制疫苗,当时仅县立医院便收治疑似病例217人(《杨明馨工作日记》)。这场生物武器攻击导致浙中地区连续三年疫情反复,直至1945年才彻底平息。在当年义乌饱受细菌战摧残的至暗时刻,他像一盏穿越黑暗迷雾的明灯,用手术刀与疫苗代替武器,在疫区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作为医护学子,他的事迹让团队成员徐誉玮对“医者仁心”有了更沉重的理解。这一刻突然明白,课堂上老师反复强调的“医道”—— 它不仅是精准的解剖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更是

面对生命时的敬畏与担当。医护工作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有温度的使命。“伯力士医生面对的是战争与瘟疫,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病情与患者的期待,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守护。”当疫病来袭,医护人员就是冲在最前线的战士,手中的听诊器、注射器,就是守护生命的武器。这种 “不计得失、不论国界” 的职业精神,正是这些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最该传承的火种。

图为团队成员在了解伯力士的历史

在“跨世纪的诉讼” 展厅里,受害者家属数十年奔走取证的身影同样震撼。那些泛黄的诉讼材料、往返中日的机票根,承载的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一个民族对真相与正义的执着。他们的坚持,让大家明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走出展馆,阳光刺眼、更刺痛团队成员的心。此行,同学们既触到民族伤痛的烙印,也看到了跨越国界的医者大爱。历史留下的伤痛仍在隐隐作痛,但诸如伯力士等一线医护人员的坚守与受害者的抗争,更让同学们懂得:唯有铭记苦难,才能珍惜和平;唯有坚守正义与大爱,才能抵御人性的黑暗。如今大家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必像先辈们一样直面战争与瘟疫的双重威胁,但他们身上面对困境时的坚守、面对生命时的热忱,依然是人民的精神坐标。“医学的使命,就是让生命被善待。”作为医护学子,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同学们定要坚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以伯力士等先辈们为榜样,用扎实的专业本领武装自己,用滚烫的医者初心温暖世界,让“健康中国”的愿景,在每一个平凡的医疗岗位上落地生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妤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