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文物,感悟医者赤诚
——“赤心青音”团队走进保定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2025年7月17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与护理学院“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成员王怡冰一行来到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这是她们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七站。此行她们将“行走的红色课堂”的足迹踏入了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寻访一座承载着国际主义精神与红色记忆深深镌刻的精神殿堂——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这里不仅陈列着两位国际主义战士的遗物与事迹史料,更珍藏着跨越国界的医者仁心。纪念馆大门门楣上“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几个金色大字庄重醒目,馆内每一件红色文物都承载着深厚的国际友谊,默默诉说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和柯棣华在中国抗战时期的动人故事 。
图为纪念馆的大门
红色文物——消毒锅:烽火里的生命防线
在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的展厅中央,陈列着一口直径26厘米、高12厘米的铁质消毒锅(国家二级文物编号BQN-1940-017)。锅体锈蚀严重,锅底三个铁腿早已锈得只剩半截,两侧耳柄残缺,内壁可见明显烧灼痕迹。这正是白求恩同志曾在晋察冀军区使用过的医疗器械。
1939年夏天,白求恩来到唐县牛眼沟村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当时的边区缺医少药,医疗条件极差,伤员用的纱布、绷带等敷料消毒方式不严密,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白求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从老乡甄黑旦家借来锅具并将此民用炊具改造为医疗消毒器械,他创造出一套科学、严密、系统的消毒法——《创伤处理与消毒十二步骤》在晋察冀军区葛公村野战医院推行。据军区卫生员吴琪1940年回忆录记载,该锅每日需煮沸器械3-4次,同时兼作伤员营养餐加热用具(《晋察冀卫生工作回忆》)。八十余载光阴在这口铁锅上凝结成斑驳锈迹,却愈发凸显内壁经年累月的灼烧痕迹。在晋察冀边区最艰难的岁月里,这口铁锅昼夜不息地履行着双重使命。正是凭借如此简陋的器具,白求恩在战火中坚持为伤员消毒、做手术。作为国家二级文物,它不仅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国际主义精神的物质载体,更以沉默的金属记忆,见证着极端环境下医学人道主义的永恒光辉。
图为白求恩用过的消毒锅
红色文物——手术刀与手稿: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
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每天凌晨四点,白求恩的手术刀已在煤油灯下闪烁——这是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统计科记录的常态(《战地医疗日志》1939年卷)。他的手术台是用门板搭成的,消毒水由粗盐和蒸馏水配制,手术台旁,他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每天平均完成11台手术(最高纪录为1939年11月6日的71台)。白大褂领口总是结着盐霜,袖口被器械磨得发亮。夜间巡诊时,他坚持用刚学会的中文词汇询问伤员情况,随身携带的体温计是战地医院仅有的三支之一(现存于石家庄白求恩纪念馆)。稍有空闲,就蹲在空地上给学员讲课,树枝当粉笔、大地作黑板。1939年10月,他在露天课堂用烧焦的树枝在门板上绘制解剖图,编写的《游击战中师级野战医院组织手册》成为八路军标准教材。现存手稿第37页仍可见蚊虫血迹,与他的助手翻译郎林所述"博士写作时拒绝驱赶蚊子"的记载吻合。1939年11月12日凌晨,他在临终前将未完成的《战地外科技术》手稿交给警卫员何自新,用中文说了最后一句:“拿去…救伤员”。直到生命尽头,他还攥着未写完的教材手稿,他把最后一滴心血,都融进了中国的抗战土地里。
图为白求恩编写的占地教材
“卢沟桥”药驮子:战火淬炼的东方智慧
纪念馆中,还有白求恩亲自设计的被誉为"战地手术室"的木质装置——“卢沟桥”药驮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白求恩的医疗队在运输和展收医疗器械时遇到诸多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求恩在冀中考察时,观察到农民使用的粪驮子具有稳定性(《白求恩工作笔记》第47页),便亲自设计图纸,经与军区木工班连续七昼夜改造制作出了药驮子。药驮子外形像一座桥,主体结构由两具长1.2米、高0.8米的桥形木箱构成,桥顶小箱子存放12副骨折夹板,桥两侧6个抽屉式分层内置31种手术器械(含2套截肢锯),内置暗格可储存50人份磺胺药剂。两个药驮子上横搭一条门板,就成了一张手术台,能装载一个手术室和一个换药室的全部用品,可做100次手术和500次包扎,且半个小时就能展开,十五分钟便可收起,对于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来说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齐会战斗中,医疗队凭借3组药驮子,72小时内完成427例战场处置。白求恩为了纪念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给它取名为“卢沟桥”,这套医疗运输系统彻底改变了八路军野战医疗的机动模式,不仅展现了白求恩的智慧,更体现了他对抗战事业的用心和付出。
图为白求恩设计的“卢沟桥”药驮子
柯棣华医药箱:战地里的医者赤诚
白求恩牺牲后,印度医生柯棣华接过白求恩的接力棒,继续扎根冀中抗日根据地,用青春与生命践行医者使命。柯棣华使用过的医药箱也同样引人注目,这是一个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标准英式医疗箱(编号KDH-1941-003),透过历史的年轮见证了这位印度医生在中国抗战前线最后的岁月。当年,柯棣华响应印度国民大会的号召,放弃报考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机会,志愿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他以白求恩为榜样,到第一线抢救伤员,致力于八路军的医疗工作,对伤员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他在葛公村的日子里,每天背着这个重达8公斤的医药箱往返60里山路巡诊,在煤油灯下完成300余例手术,培训了129名八路军卫生员。1942年12月9日,连续工作36小时后,年仅32岁的柯棣华癫痫发作倒在他的医药箱旁。棕褐色的医药箱静静陈列着,箱盖上至今可见急救时碰擦的痕迹,它承载着一位印度青年"为中国抗战服务到底"的誓言,见证着中印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深厚情谊。柯棣华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精神也永远铭刻在中国人心中。
图为柯棣华医药箱及他编写的自传
蒙尘的医疗器械映着专注,泛黄的手稿写满赤诚。这些珍贵的红色文物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一个个紧张忙碌的救治场景,感受到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正义和自由的执着追求。作为医护学子,本次“行走的红色课堂”让团队成员对护理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学们领悟了:晨间护理的轻柔、抢救时的争分夺秒、三查七对的严谨,都是在延续白求恩与柯棣华的精神。护理之路无捷径,唯有将前辈大爱融入每一次操作、每句叮嘱,才能让誓言落地。未来在病床前,同学们定会带着这份力量,把国际主义精神织进护理事业的经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妤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