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刘苏博、王锦钰、杨翰成)“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2025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青橙志愿服务队商河队16名队员奔赴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教育赋能乡村,文化点亮童心”为主线,通过系统化课程教学、深度非遗调研、民俗文化互动等形式,为当地儿童带去知识与温暖,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及小朋友们的合影
科技课堂:让知识“活”起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队通过趣味实验带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奥秘。在纸桥工程师课程中,孩子们用A4纸搭建桥梁模型,通过不断叠加重物测试承重极限,并联合重庆、菏泽等实践队线上举办“青橙杯”比赛,在实践中领悟结构力学的精妙;电学魔法课上,水果电池实验让抽象的发电原理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亲手连接电极,见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奇妙瞬间;智能科技课堂则通过Python编程和智能车组装,带领孩子们走进代码世界,体验从编写指令到实现功能的成就感。这些寓教于乐的实践课程,让乡村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技魅力,种下探索创新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小朋友通过电路验证导体导电原理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小朋友用柠檬制作水果电池探索发电过程
非遗传承:让文化“动”起来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实践队深入商河探访非遗瑰宝。在豆腐皮工坊,队员们亲历“三浆三滤”古法工艺,从大豆浸泡到点卤成型再到压膜冷却,见证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完美融合;在鼓子秧歌教学中,队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基础步法与举伞敲鼓技巧,铿锵锣鼓与灵动扇舞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通过“非遗小课堂”,队员们将传统技艺转化为趣味教学,让孩子们在观看豆腐皮制作视频、学习秧歌舞步中厚植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手工豆腐皮制作中的“绑把”技艺 ▲图为实践队员与鼓子秧歌传承人及当地文化站长的合影 暖心护航:让成长“亮”起来 教育是点燃心灵的火种。破冰行动中,“老师说”等趣味游戏让欢声笑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课业辅导时,队员们化身“知心哥哥姐姐”,耐心解答每个疑问。安全教育课上,通过情景剧模拟校园霸凌、毒品危害等场景,配合生动视频,为孩子们筑起安全防护网。从破冰到守护,队员们用专业与爱心陪伴成长,让知识传递更有温度。 ▲图为实践队员为小朋友们答疑解惑的辅导瞬间 青春答卷:让乡村“燃”起来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实践队联合商河县玉皇庙镇府北社区及周边企业,共同举办“睦邻府北·星光嘉年华”消暑晚会。晚会由实践队两名队员担任主持,传统戏曲与现代歌舞交相辉映,队员们献唱《爱如海大》,在展现青春风采的同时,也向当地居民宣传了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文化。居民们的热烈掌声与欢笑,为这场汇聚多方力量的实践活动画上圆满句点。 ▲图为消暑晚会上孩子们用欢快舞姿展现乡村少年的活力与自信 ▲图为实践队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在济南市商河县玉皇庙镇的实践留念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14天的实践耕耘,青橙志愿服务队在商河这片热土上,用科技课堂播撒创新的种子,以非遗传承唤醒文化自信,借暖心守护浇灌成长希望。这段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终将化作继续前行的力量,让青年奋斗的足迹在祖国大地上绽放绚丽芳华。 撰文 | 王锦钰 刘苏博 图片 | 张明义 邹欣妤 徐培轩 许冉 审核 | 罗文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文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