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大学8名学子组成实践团队,赴江苏省淮安市三树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红色研学、产业调研和基层访谈,感悟革命精神,探寻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八十二烈士陵园的青春叩问
实践团队走进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讲解员深情讲述了刘老庄八十二位烈士为保卫淮安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当时的他们,年龄最小不过十六岁,最大不过三十几岁,却能把国家安危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用血肉之躯换来后世的和平。这座承载着厚重抗战历史的英雄之地,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赤诚信仰。学生党员周贝贝动情表示:“烈士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正是新时代青年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
▲图为学生聆听烈士英勇事迹
小莲藕“链”出大产业
在四门闸村,团队实地调研了当地特色莲藕种植产业。该村依托大运河水系优势,创新“藕虾共生”立体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和空间,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村党总支书记高刚介绍,通过“合作社+农户”机制,莲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自 2016 年起,四门闸村开始发展浅水莲藕种植产业,规模大约80余亩。到 2019 年,全村近 4000 亩土地全部变成了藕田。如今的莲藕产业,已然成为强村富民的重大产业。除此之外,当地最具特色莲藕品种,非珍珠苹果藕莫属。珍珠苹果藕有着种植周期短(一般为 100 至 110 天左右)、产量高(2025年其亩产量约为750公斤)、口感脆甜的特征,不仅在当地市场斩获翘楚,还在海内外市场颇具竞争力,为藕农带来了不错收益。
▲图为团队成员下塘采藕实地调研的场景党员带头蹚出一条致富路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基层党员干部数十年的坚守。老党员张书记扎根藕塘,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信念挨家动员;高刚书记跨省取经引进技术,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令学子们深受触动。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老党员扎根藕塘事迹的场景
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产业图景,实践团队的学子们愈发深刻体会到:产业振兴的每一步跨越,都凝结着基层党员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从挨家挨户做工作的耐心,到跨省拜师学技术的韧劲,正是这份扎根泥土的坚守与实干,让“为民造福”的承诺化作了乡亲们口袋里的实惠,也为乡村振兴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撰稿:孙御轩 龙玉兰 图片:秦佳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龙玉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