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剪生花传千年,非遗创新启新篇——华南农业大学“剪影寻声”团队赴广东佛山开展三下乡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9 16: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欣怡   阅读 3.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搭建一座连接佛山剪纸非遗传承核心与当代Z世代群体的数字化桥梁,深入挖掘和系统化梳理佛山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精髓与文化内涵,2025年7月24日下午,华南农业大学“剪纸寻声”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饶宝莲的工作室,探寻剪纸艺术传承现状和创新发展。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饶宝莲。肖雅蓝 供图

从画笔到剪刀,跨越多年的艺术迁徙

饶宝莲,1974年1月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大埔县,原籍大埔茶阳人,自幼喜爱画画,有着良好的美术基础,“原本只想做一名画家”的她毕业后跟随姐姐来到了佛山。来到佛山之后,饶宝莲却被佛山精湛的剪纸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她先是将剪纸带入叠北小学幼儿课堂,融入教学,随后又去到了民间工艺室学习,得到了正统专业的科班学习,掌握了“设计—剪刻—装裱”全链条技艺,奠定了今日“南派宝莲剪纸”的基石。

图为饶宝莲的部分作品。林汝祺 供图

把作品当孩子”:黄金剪纸首登大雅之堂

提到最喜欢的作品,饶宝莲举起了手边的《莲莲有鱼》。饶老师对这件作品进行了多项重大创新,首先在材料方面,作品用纯999黄金替代传统铜箔,彻底解决了铜易氧化发黑的难题;在技法方面,作品上的每一粒珠点不仅均按西藏唐卡矿物颜料技法上色,具有“千年不褪色”的特殊作用,而且创新了正反两面双面立体敲刻的技艺,使得画面更加地立体生动。失传40余年的立体浮雕铜凿技艺,在她手中不仅复活并升级为了“金铜凿”,还创新了双面立体敲刻的技艺,使广东南派剪纸首次以贵金属姿态进入国家级大展殿堂。

对于“不喜欢的作品我会锁进柜子,就像自家孩子考试不及格。”饶宝莲笑言,所有亮相于公众面前的作品都是她的“精品挚爱”。她更是将剪纸搬上舞台,首创“一首曲子一个手艺”的沉浸式表演,让静态艺术“活”起来,收获独属于佛山剪纸的“粉丝”。

图为饶宝莲工作室部分环境。肖雅蓝 供图

没有难点,只有极致”:传承人谈守艺与创新

谈到剪纸艺术的传承,饶宝莲提到了南北流派鲜明的风格差异。北派剪纸粗犷豪迈,讲究大开大合、造型古朴,透着北方人骨子里的大气与直率。而南派剪纸细腻复繁,匠人们以刀代笔精雕细琢,无论是亭台楼阁的飞檐斗拱,还是花鸟鱼虫的纤毫毕现,都将"细腻"二字刻进纸张肌理,南方人文雅致体现的淋漓尽致。饶宝莲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创立“宝莲剪纸”,融合南北之长,并首创金铜凿、徒手剪等八大技法,剪出了千年文化,剪出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被誉为“把剪纸带到贵金属时代的岭南第一人”。

而面对“传承最难的是什么”这一提问,饶宝莲的回答掷地有声:“对我来说,已经不存在‘难点’,只有‘极致’。”这份对“极致”的追求,化为她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她要求自己“凿中有凿,细化珠点”,在铜凿的微米之间再进毫厘,精益求精;不仅如此,她每天计算着自己的创作时间,力求每一刻都完美投入到创新上。饶宝莲深知,唯有精益求精,才能将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作品留给佛山,留给国家,留给后代扬眉吐气。

她以自身经验提醒着年轻手艺人:“路是宽的”,虽然剪纸需要手艺人们始终牢记“勤奋与努力永远排在第一位”,但面对生活压力时,不妨把工作室放一放,利用教学和培训获得经济来源,把创作当副业,用业余时间再拾起一把剪刀,剪出自己的星辰大海。

作为佛山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的第三代弟子,饶宝莲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她的徒弟不仅遍布国内,更延伸到了俄罗斯、加拿大、韩国等多个国家。就在前几天,她还新收下了一位韩国徒弟。同时她培养出的学生中已有不少人成为省级、市级传承人。海外的许多弟子也已经在孔子学院、华人俱乐部等场所教授剪纸技艺,让佛山剪纸真正成为了一张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饶宝莲在工作室内合影。林伊媛 供图

未来,佛山剪纸将在传承与创新的双轨并行中继续绽放光彩。饶宝莲表示,她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华南农业大学“剪纸寻声”团队成员也表示,此次调研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团队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助力佛山剪纸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通讯员 李华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欣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