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 “三下乡” 经典实践团队深入亳州探寻华佗五禽戏传承展现非遗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28 17: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昊洋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张昊洋) 2025年7 月 11 日至 12 日,安徽中医药大学 “三下乡” 经典实践团队赴亳州市开展实践活动,聚焦华佗五禽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跟随传承人学习、观摩行业考核及收徒仪式,深入探寻这项传统养生术的当代传承脉络。此次实践旨在以实地观察为基础,记录非遗传承的真实场景,为传统文化保护研究积累一手资料。​

7 月 11 日清晨 6 时许,晨曦刚漫过华佗养生文化广场的亭廊,安徽中医药大学 “三下乡” 经典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已在空旷的场地上列队站好,浅色的实践服在晨光里泛着整齐的轮廓。广场中央的太极图案地砖上,华佗五禽戏第五十八代传人陈静正带领十余名弟子做着热身运动,青色练功服的衣摆在穿堂风里舒展起落,像极了掠过地面的青雀翅膀。觉察到队伍的动静,陈静收势转身,指尖还凝着最后一个云手的弧度,脸上漾开温和的笑意,抬手示意众人上前聚拢。

“五禽戏的每一式都讲究‘形神兼备’,看似简单的抬手投足,都藏着对气血运行的引导。” 陈静边说边屈膝沉肩,示范起熊戏的 “熊运” 动作,双手在腹前划弧时,指节随呼吸缓缓张合。实践团队成员站成三列模仿,有人因过于用力导致身体僵硬,陈静便走到其身后,用手掌轻按背部:“气息要像水流过河道,堵了就不畅了。” 她指尖沿着脊柱两侧下滑,示意调整发力部位。​

▲图为华佗五禽戏第五十八代传人陈静老师指导队员动作规范/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晨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洒在青砖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陈静逐排纠正动作,讲到猿戏 “猿摘” 时,特意跃上台阶演示:“看这里,脚尖点地的瞬间要像沾了露水的树枝,既要轻,又要稳。” 一名队员因重心前倾险些摔倒,她快步上前托住其肘部,顺势带其完成一个完整的摘果动作,“记住这种失控又找回平衡的感觉,猿戏练的就是这份灵活。” 整个上午,传习基地内的呼吸声从杂乱逐渐变得匀净,队员们额角的汗珠沿着脸颊滑落,滴在胸前的衣襟上,洇出深色的痕迹。

▲图为华佗五禽戏第五十八代传人陈静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学习五禽戏/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当日午后,亳州市华佗养生文化广场内的空调正全力运转,却驱不散场地上的热烈气氛。五禽戏高级教练员年度考核在此进行,实践团队成员坐在东侧看台的第一排,面前的笔记本上早已画好了简易的场地分布图。15 名身着白色考核服的教练员正在候场区整理衣襟,有人反复摩挲着掌心的老茧,有人对着镜子微调发髻。​

考核开始的哨声响起,首位上场的教练员张教练深吸一口气,虎戏 “虎扑” 动作展开时,腰带发出轻微的绷紧声,评委席上的三位老者同时在表格上划了个勾。第三位出场的王教练在演示鹿戏 “鹿奔” 时,特意将动作拆解成三个部分,讲解时抬手比划:“胯部转动的幅度要像磨盘,看似慢,实则暗藏力道。” 他的鞋跟在地板上划出浅痕,手腕翻转间,衣袖如鹿耳般轻颤。实践团队成员注意到,候场区的长凳上放着一排贴有标签的保温杯,“虎戏组” 的杯子里泡着杜仲,“鸟戏组” 则是金银花,几位教练员下场后,会默契地拿起对应杯子抿上一口。

▲图为高级教练员正在进行考核/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7 月 12 日清晨,实践团队成员提前半小时抵达华佗养生文化广场,房间前的香炉已升起袅袅青烟。身着藏青色长衫的执事正将写有 “传承” 二字的红绸系在廊柱上,二十余名见证人陆续到场,他们的长衫领口都绣着细小的五禽戏图案。8 时 50 分,华佗五禽戏第五十八代掌门人周金钟身着朴素,精神昂扬,缓步走上大殿中央的太师椅。​新徒赵先生随后从侧门步入,他年近六旬,身着正装,双手捧着茶盘,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赵先生先向周金钟递上拜师帖,帖子工整地书写着拜师意愿与传承承诺。随后,他端起茶盏敬茶,周金钟在接过茶盏的瞬间,目光在徒弟颤抖的手背上停留片刻,随后将茶水一饮而尽。​

▲图为华佗五禽戏第五十八代掌门人周金钟先生收徒仪式现场合影/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赐谱时,线装的《五禽戏谱》在晨光中泛着古朴的光泽,周金钟加盖朱印的动作沉稳有力,印泥落在纸上的 “咚” 声在大殿内格外清晰。紧接着是师徒互换礼物,赵先生送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套古法炮制的艾草,周金钟则回赠了一枚刻有 “五禽戏传习” 字样的玉佩。​

仪式进行到一半,一阵风从殿外吹来,将供桌上的烛火吹得摇晃,站在两侧的见证人同时伸手护住烛台,动作整齐得如同演练过千百遍。赵先生宣誓时,声音虽因激动略带沙哑却字字清晰,周金钟听完微微颔首。仪式接近尾声时,阳光透过广场四周的树叶,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赵先生双手捧着《五禽戏谱》和苍术锦囊,向周金钟深深鞠了一躬,随后与师父并肩站在大殿前,接受见证人的祝贺。实践团队成员默默记录下这一时刻,他们的笔记本上,不仅有仪式流程的详细记录,更有对五禽戏传承细节的细致描绘。从周金钟沉稳的动作到赵先生激动的神情,从见证人的默契配合到领导人的殷切祝福,每一个画面都成为了解五禽戏传承生态的重要注脚,也让实践团队对这项非遗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有了更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图为华佗五禽戏第五十八代掌门人周金钟先生对团队成员进行教诲/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队共记录五禽戏相关动作细节 30 余处,收集传承人口述资料 1.2 万字,拍摄各类活动影像素材 80 余段。在亳州市的两天时间里,队员们目睹了五禽戏从日常教学到行业考核再到传承仪式的完整链条,看到了不同年龄段传承人对这项技艺的坚守 —— 既有陈静这样的中年传人在教学中融入现代养生理念,也有年轻教练员在考核中展现的创新教学方法,更有借助传统师徒关系以延续五禽戏传承和推广。这些生动的场景交织融合,勾勒出五禽戏在当代传承的鲜活轮廓,为实践团队后续开展相关研究积攒了充沛的素材,更为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搭建起具象化的认知桥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昊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