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深入探究易地搬迁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发展脉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8月1日至6日,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道籍经纬,破壁黔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远赴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开展深度实地调研。队员们聚焦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基础设施完善及居民生活福祉,深入安置社区与特色村寨,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问卷调研和义诊志愿者活动,以地理学科视角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智慧。道真,这个黔北山地的明珠,正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焕发着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蓬勃生机。
深掘仡佬苗族文化根脉,守护传承之光
道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民族文化底蕴深厚。8月2日,实践团队开启了文化寻根之旅。队员们先后探访了县域内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点。
在一处古朴的房屋内,团队有幸采访到道真自治县仡佬族国家级非遗傩戏传承人杨朝忠老师。他如数家珍般向队员们展示着承载民族记忆的纹样与傩面,指尖翻飞间,古老的智慧流淌。他坚定表示,“这些面具,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魂’,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线。”在与杨先生的交谈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傩戏传承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传承难、市场小、经费少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看到杨先生等传承人坚守的信念以及将傩戏融入文旅发展的积极探索。团队成员深受触动:“传承人的坚守令人敬佩。我们记录下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这为探索文旅融合提供了独特资源禀赋。”
▲图为杨朝忠老师为队员们演绎傩戏中“天王”角色片段 邹佟妍 供图
心系搬迁群众新生活,共筑安居乐业梦
易地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是乡村振兴的持续课题。8月3日至5日,团队将目光投向搬迁群众的新家园——八一村安置点、齐心安置点、福源小区和五星社区。
8月3日,团队成员走入齐心社区和福源小区发放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在福源小区,成员们深入居民搬迁前后的住宅区,通过“入户”调研,对比新旧环境,对小区周边的公共设施进行定点查看并绘制分布图。“搬下山后,娃儿上学近了,看病也方便多了,社区干部常来关心。”一位从深山区迁入安置点的陈女士向队员讲述着生活的变迁,脸上洋溢着满足,同时也坦言对新环境社交圈建立和更高收入机会的期盼。队长周栩灿在调研后表示:“我们看到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极大提升了生活便利性,下一步关键是如何更精准地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创造更多元的就业机会,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发展能力。”
8月4日,在八一村,团队采访了邹淑静副书记,详细了解安置点规划、产业发展及社区治理情况。随后,队员们深入搬迁群众的生活场景:走进搬迁住户家中,切实观察住户的生活环境;探访社区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空间,感受居民的文娱生活;探访便捷的卫生服务站和便民超市,了解基础服务覆盖。居民马女士在采访中表达对易地搬迁的切身体悟,“生活条件提高了许多,对于娃儿这一方面,教育各方面都比乡下要好得多,读书方便了,对娃儿的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医院也离得很近,生活比之前更踏实安稳了。”
▲图为邹淑静副书记与队员们分析搬迁人口相关信息 邹佟妍 供图
8月5日,团队来到五星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从对申学良支部书记的采访中,队员们尤其注重了脱贫措施的实施,包括低保、临时救助与鼓励务工等,以及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书记表示社区工作聚焦于社区的长期愿景,致力于提升搬迁户的生活质量,并强调了对搬迁后社区管理和民生保障的持续关注。当天下午,队员们重返八一社区担任义诊活动志愿者,队员与医生等其他工作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协调合作,在与社区居民的近距离交流中感受着朴实热情的乡风民风,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图为正在接受采访的申学良书记 邹佟妍 供图
经纬交织绘蓝图,青春助力黔北兴
六天的实地调研,“道籍经纬,破壁黔行”团队穿行于道真的山水村落与崭新社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解读发展。他们对比分析了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禀赋差异,评估了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现状与开发潜力,细致考察了基础设施网络对居民生活的支撑作用,并深度聆听了搬迁群众的心声与诉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纲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