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千年运河文脉:南航观察眼探访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8-28 16: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睿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朱睿)为深入探索大运河这一中华文明血脉的传承与创新路径,聚焦数字化时代下文化遗产的活化新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观察眼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6日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主题为“弘扬运河文化的双维实践:数字化呈现与教育创新”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与沉浸体验,团队青年学子亲身感受千年运河的澎湃生机,思考传统文脉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图为南航观察眼团队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前合影

千年运河的现代注脚: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一座停泊在运河畔的“文化巨轮”,是国家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其宏阔的建筑轮廓巧妙呼应运河的流动意象,十三个独具特色的展厅系统梳理了大运河2500余年的风云变迁,从开凿智慧、漕运兴衰到沿线民生百态,全方位呈现了这条“活态遗产走廊”的浩瀚史诗与不朽价值。▲图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标志性展壁

典籍里的运河记忆:穿越千年的物证长廊

步入“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基本陈列馆,团队成员仿佛踏上时光之舟。从记录运河水利工程的精妙古籍、承载漕运记忆的官方文书,到描绘市井繁华的《运河督运图》长卷,件件典籍与文物静述着运河的沧桑。一艘体量惊人的唐代货船复原品,以其斑驳龙骨无言诉说着“舟楫千里”的航运传奇,成为古代经济命脉的震撼注脚。

▲图为为唐代运河古船复原模型

科技唤醒历史脉搏:数字赋能的运河新生
博物馆的创新实践令团队尤为振奋。“运河上的舟楫”展厅运用大型互动投影与逼真环境模拟,让成员“登临”摇曳的漕船,感受“两岸漕仓林立,千帆竞发”的盛景。步入“应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置身于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繁华的市井街巷。高精度的数字投影与逼真的场景复原技术相结合,生动再现了古运河畔商铺林立、行人如织、舟楫往来的热闹景象。光影变幻间,昼夜更替,四季流转,团队成员不仅能看到鳞次栉比的店铺招牌、听到虚拟商贩的吆喝叫卖,甚至能“触摸”到古建筑的肌理,感受那份扑面而来的历史烟火气。这种沉浸式的数字体验,超越了传统展陈的局限,让尘封的历史景观变得可感、可知、可游,极大地拉近了观众与运河文化的距离,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生动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应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中的市井街巷

青春接力文化薪火:教育创新的传承之路

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展示,更在于沟通与理解。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博物馆的资深讲解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讲解员不仅分享了运河知识、文物背后的故事,也介绍了博物馆面向不同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开发的一系列创新教育项目,如研学课程、线上云展览等。这些项目打破了单向灌输的模式,强调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旨在激发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运河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交流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专业讲解与创新教育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知识普及与情感共鸣的重要桥梁。

▲图为团队成员听讲解员介绍博物馆文物

此次扬州之行,让南航观察眼团队深刻体悟:大运河不仅流淌于地理版图,更奔腾在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博物馆以科技与教育双维并进,为千年遗产注入蓬勃的时代活力,生动诠释了“保护”绝非封存于玻璃柜中,而是让文化在创新表达中持续生长、对话当下。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先锋队。团队成员将以此为起点,发挥专业所长,思考如何以更富创意的数字化手段讲述运河故事,助力这条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大河,永远奔涌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