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里春秋——从梧林古建解码晋江“拼”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8 12: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思媛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6日,一场充满文化与历史韵味的探访之旅在梧林古村落展开。穿梭于古厝之间,在历史遗迹中触摸先辈们的家国情怀与创业基因,愈发清晰地读懂:晋江企业“敢拼、爱拼、善拼”的精神,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的血脉,古村落的一砖一瓦,都是这份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走进梧林,仿若踏入时光隧道,每一座建筑都在诉说企业精神的源头。朝东楼被誉为“最美烂尾楼”,主人蔡咸斜为支援抗战毅然捐出装修款的抉择,藏着“敢”字的密码——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恰是晋江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雏形:早期乡镇企业敢闯“姓资姓社”的禁区,如今企业敢斥巨资并购国际品牌,那份关键时刻敢取舍、危难面前敢担当的魄力,从未改变。五层厝主人蔡德鑨将资金转向购买飞机支援国家,这份家国大义更与晋江企业“致富不忘本”的底色一脉相承,从侨胞捐资建厂房,到企业家反哺乡村振兴,“敢拼”的底色里,始终透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图为实践队队员聆听华侨企业家的故事。张双 供图

如果说朝东楼与五层厝彰显的是晋江人“敢”字当头的魄力,那么枪楼与侨批馆则见证了这份魄力如何沉淀为“爱拼”的坚韧。

枪楼矗立如卫士,诉说着先辈保卫家园的英勇,这份“守土有责”的坚韧,在晋江人身上化作穿透时光的“爱拼”韧劲——当年华侨怀揣“三把刀”远渡重洋,靠不服输的闯劲在异国扎根,摆小摊、开小店时“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拼劲,至今仍在侨批馆的泛黄书信里滚烫;而馆内并置的早期侨资企业创办文书、股权凭证,更完整勾勒出这份韧劲的传承轨迹:华侨在海外积累的第一桶金,顺着侨批的脉络流回故土,化作制鞋、纺织作坊的机器轰鸣,让“三把刀闯天下”的坚韧,蜕变为“三来一补”小作坊里的埋头苦干,再生长为面对技术壁垒、市场竞争时“从不退缩”的执着。从枪楼守护家园的英勇,到侨批里藏着的乡愁与奋斗,“爱拼才会赢”的信念从未褪色,反而在车间的机器声中愈发响亮,成了晋江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及强的精神火种。

从枪楼与侨批里淬炼出的“爱拼”韧劲,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长,渐渐沉淀为更从容的智慧。百年榕树扎根沃土,恰是这份智慧的见证者——梧林既能守住传统肌理,又能接纳时代新潮,这份特质与晋江企业的“善拼”之道一脉相承。德鑨三间张墙上的精湛花纹,是匠人对工艺的执着打磨,这份对细节的较真,在晋江企业身上化作对产品质量的坚守,从起步时的摸索到成名后的稳健,始终把品质刻进骨子里;百福墙的砖瓦拼图藏着“抱团”巧思,单块砖瓦或许寻常,聚在一起却自成气象,这正如晋江企业从分散创业到产业集群的协同成长,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才让发展的火焰越烧越旺;胸怀祖国楼的木雕匾额,既刻着对故土的眷恋,也藏着向外闯荡的眼界,先辈闯南洋时的审时度势,到如今化作企业拓全球市场的敏锐洞察,在变与不变中找准平衡,这正是“善拼”的真谛。

图为胸怀祖国楼。张双 供图

漫步梧林,古厝的沧桑与生机交织,仿佛看见晋江企业精神的成长轨迹:从先辈的敢担当、爱打拼、善经营,到如今企业家的敢创新、爱坚守、善布局,这片土地孕育的精神内核,始终是驱动晋江从农业穷县到经济强市的核心密码。

通讯员:桂伊涵、林烨鑫、邹慧燕、吴冕君、陈琪廷、陈雅莉、何雨佳、张双、颜嘉铭、李怡静、李依萍、王南希、黄思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思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