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赖祥沛、冯笑妍)为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创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实现,7月1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沃野绿程,碳循耀关”实践团队组建的5支调研小队,分赴咸阳、渭南、杨凌、宝鸡、铜川等地,深入政府、企业及种植基地,围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展开专题调研。
前端转化: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绿色密码”
图为渭南团队去大荔县政府调研的过程(刘雨欣摄)
在渭南市大荔县华山牧场,奶牛养殖产生的粪污曾是企业面临的“生态包袱”。如今,通过“粪污厌氧发酵—沼气发电—沼渣还田”的闭环模式,牧场每天的污粪产生量约329.6吨、每天产生沼气约19吨、每年处理粪污量超10万吨、发电量达24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沼液免费供给周边农户,带动了500余亩农田的有机种植,真正实现了‘牛粪换绿电’。”牧场负责人介绍道。
图为铜川团队去上龙村华敏农业有限公司调研的过程(张睿摄)
同样聚焦前端处理的还有铜川市上龙村华敏农业有限公司。华敏农业负责人苏学华师傅带领大家参观苹果园、樱桃园、梨园与养猪场,深入考察企业的循环种养模式。公司坚持循环理念,将养殖场粪便、大豆发酵制成农家肥,年消耗废弃物3000余吨,同时搭配滴灌水溶肥技术施肥,构建起“养殖—种植”内循环体系,既降低化肥依赖,又让养殖废弃物变“沃土养料”,打造成当地生态农业样板。生态种养技术也有效带动了周边30余户村民就业,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致富的新路子。
科技赋能:循环链条上的“创新引擎”
图为杨凌团队去秦宝牛业有限公司调研的过程(王奕勋摄)
在杨凌秦宝牛业有限公司,调研团队见到了眼前一亮的“发酵床技术”。工作人员介绍道:“该发酵床属于“软床”福利设施,厚度为6-7厘米,由锯末、菌渣、小麦秸秆等材料混合生物发酵素构成。这种特殊的构成使得发酵床具有强大的功能,其中的生物发酵素能够有效分解牛的粪便,极大地减少了清理频率,通常每两个月才需要清理一次。”
图为团队在眉县猕猴桃种植基地采访的过程(冯笑妍摄)
宝鸡眉县猕猴桃种植基地则通过“厚地模式”,将猕猴桃枝条、秸秆等粉碎后,与畜禽粪便混合,加入微生物菌剂堆沤发酵,转化为生物有机肥。该模式实现多重效益:合作社以每吨200-300元收购枝条,每亩为果农增收200余元;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使猕猴桃商品果率提高8.5%,售价上涨10%;同时解决了废弃物乱堆乱放问题,改善村容村貌。
图为咸阳团队在润兴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采访的过程(史浩楠摄)
而咸阳润兴科技农业有限公司业务涵盖种植、养殖等,在运营中产生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多种农业废弃物。在循环利用方面,公司尝试种养结合等模式,既节省化肥采购费用,又提升果蔬销售收入,不过加工转化技术瓶颈与收集难题限制了业务规模化。
青年之声:从课堂到田间的“生态答卷”
“原来课本里的循环经济理论,在陕西乡村已落地生根!”队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农业绿色转型需要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合力。“未来团队想设计更精准的碳核算模型,为这些企业提供数据支撑。”队长赖祥沛总结道。
本次调研覆盖畜禽粪污、作物秸秆、果蔬加工废弃物等多元类型,揭示了陕西从“污染治理”到“价值创造”的绿色跃迁。团队后续将继续深度调研,为区域农业碳中和路径提供青年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祥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