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的烤烟梯田在晨光中泛起金浪,南广河畔的酒坊蒸腾着氤氲雾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下,珙县王家镇团聚村以烤烟、酿酒两大百年产业为支点,走出一条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融合的致富新路。近日,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深入田间地头,见证政策活水如何浇灌出深山里的幸福果实。
金色蜕变:一片烟叶的增收密码
王家镇的烤烟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规模化种植始于1983年。如今,这里的烤烟产业已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金属棚顶下,巨大的烘烤厢将青绿的烟叶淬炼成金黄琥珀。在政府推进的烤房技术改造工程中,传统土窑升级为生物质燃料烤房。烤制过程分为变黄期、排湿期和干茎期三个阶段,全程约需168小时,既保留了古法精髓,又通过生物质燃料烤房提升了效率与环保性。
图为工人在烤烟房劳作与烤烟房温度控制器
六旬烟农陈婆婆的见证最具说服力:“早年夜里采烟,脊梁累弯落下病根。现在政策好了!”在危房改造补贴支持下,她家土坯房变砖瓦房;产业扶贫资金扶持烤房改造后, “过去烟叶一两卖一两块,现在品质好的能到七八块。” 她扳着手指算账。陈婆婆用种烟收入翻新了老屋,添置了智能手机,那一笼笼烤烟换来的学费,使陈婆婆的孩子们替她走出大山,完成她未尽的心愿。“这金叶子托起了三代人的盼头!”陈婆婆摩挲着烤烟架上琥珀色的烟叶,褶皱里盛满笑意。
图为支教队队员采访陈婆婆
烤烟坊的烟叶完成了从青绿到金黄的蜕变千百余次,陈婆婆的人生迎来转折。2019年,陈婆婆家用烟叶收入装上光伏板时,团聚村同步实现整村脱贫。被问及未来,陈婆婆望向了房屋对面广阔的烟田。“希望农业科技可以越来越发达,让将来的孩子们少受苦。”她最朴素的愿望却包含着最有内涵的深度:躬身烤烟田间四十年,陈婆婆比谁都清楚——这片土地需要的不是告别烟叶,而是让科技尽可能带给人们便利。炉火暂熄的三月,新苗又将准时种下,在这片始终相信汗水能兑换金黄的乡土上,生生不息。
图为烟农们打包烟叶
酒香新韵:一个企业的振兴担当
沿南广河行走,僰泉酒厂飘出的醇香牵引着脚步。老板刘明君正等待着星火支教队的孩子们,不锈钢设备与传统木甑在厂房里和谐共存。“这是老祖宗的手艺,也是乡村振兴的饭碗。”这位返乡企业家捧出新酿的“珙兴烧春”,讲述他的双轨战略:坚守古法酿造核心工艺,同时尝试开发低度气泡酒吸引年轻群体。
在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下,刘明君获得政府补贴,建成标准化生产线。“酒糟喂猪、酒厂办赛,都是想让产业扎得更深。”他指着仓库里印有“珙县伴手礼”的文创酒盒说。更令人振奋的是,周边30余户作坊形成产业联盟,年产量突破两千吨。当支教队员问及初心,他望向云雾缭绕的梯田:“这‘珙兴酿’的‘兴’字,就是为家乡振兴而酿。”他的人生也如这浓香的白酒一般,越品越淳,当激烈的热情褪去后,沉淀的是一腔想要返回家乡干实事、做真效的坚定决心。
图为刘明军先生向队员们介绍“珙兴酿”
从古法酿制到创新尝试,从传统酒坊到现代生产线,“珙兴酿”的醇香里,流淌的不仅是南广河的水韵,更是一代代匠人对土地的坚守与突破。刘明君先生和众多返乡创业者的故事,正如同这酒甑中蒸腾的岁月——在传承与创新的兼收并蓄中,酝酿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烤烟与酿酒,被誉为王家镇的“经济双生花”。烟田流转带动留守老人增收,酒坊解决了两百余人的就业问题。王家镇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是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生物质烤房减少了污染,酒糟二次利用喂养牲畜,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产业正重塑山民的生活想象——如今一炉上等烟叶能换一部智能手机,一缸五年陈酿可抵半年口粮,那些产业的上升,确确实实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幸福与希望:收入的增加与科技的发展,正奏出一曲强劲的乡村振兴高音。
“炉火会熄,酒甑会冷,但产业振兴的故事永远温热。” 支教队队员贺希晗同学在调研笔记中写道。王家镇的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提升,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看到新农人用手机操控烤房温度,老匠人的经验被录入数据库,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在这里交相辉映时,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每一次握手之中。
暮色中的团聚村,晚霞为烤烟房镀上金边。陈婆婆站在新屋前,看农用三轮车载着烟叶驶向收购站。“党的政策好,但好日子终究是干出来的。”她的话语朴素却有力。不远处,刘明君正调试新引进的灌装设备,准备将“珙兴酿”送上电商平台的年货专区。
支教队员踏上归程,梯田里新栽的烟苗破土而出。这些承载着汗水与智慧的嫩芽,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长成太阳般的金黄——正如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们,用四十年的坚守酿造着岁月的醇香,以匠心续写着永不褪色的振兴篇章。
图为支教队成员们参观酒厂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徐进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