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碧水清源” 实践团探秘六合农村污水治理: 科技赋能生态,青春播撒绿色

发布时间:2025-07-25 15: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童琳、岳涵琪、刘瑞芯、饶旎泠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响应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探索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融合路径,河海大学 “碧水清源”六合农村污水治理调研实践团于 710日至12日赴南京市六合区开展系列调研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智慧平台体验、校友访谈、企业交流及社区宣讲,全方位探寻农村污水治理的“六合密码”,以专业实践践行生态青春担当。


解码治理体系,探寻PPP 模式与智慧运维

7月10日,实践团首站走进三峡北控(南京六合)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开展调研。调研团采访了两位校友,2020 年入职该公司的河海大学校友陈正雷、王进结合职业经历分享感悟。陈正雷强调 “纸上得来终觉浅”,建议学弟学妹投身真实项目锤炼专业能力,并重申沟通在职场中的重要性;王进则从运维管理角度指出细节把控的关键,鼓励学子以“耐得住寂寞的坚守” 与 “敢为人先的创新” 投身环保行业,同时勉励同学们:“职业发展始于强健体魄,成于精神修炼,终于斗争智慧”。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校友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与校友交流

随后,项目副总盛冰清详细介绍了六合区农村污水治理 PPP 项目。该项目作为江苏省重大生态环保工程,2020 年启动,总投资约 20 亿元,覆盖 9 个街道 2500多个自然村,服务人口四五十万。项目采用 “政府与企业分工协作、20 年合作期、风险共担” 的 PPP 模式,有效提升了治理效率。针对农村协调难、技术适配等挑战,团队通过充分调研、因地制宜选择工艺及推动资源化利用破解难题,目前已在环境改善、农村卫生习惯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宝贵借鉴。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项目公司副总盛冰清

下午,实践团参观了南京六合污水设施管控平台。在运维中心副经理刘亚洲的讲解下,团队深入了解这一集视频监控、实时数据采集、远程操作及水文预报于一体的“1+N” 智慧运维体系。该平台通过 “线上监控+线下服务” 的立体运维模式,实现污水处理异常的线上追溯与快速响应,以科技动能激活治理效能。

图为项目公司运维中心副经理刘亚洲为团队成员介绍智慧管控平台 


深探治污技术,科普惠民播撒绿色理念

7月11日上午,调研团走进南京北控雄州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在公司人员黄宇杰、冉平的讲解下,系统学习污水处理全流程。从预处理阶段粗格栅拦截、污水提升泵输送,到细过滤及沉砂阶段细格栅与曝气沉砂池净化,再到二次沉淀、深度处理及污泥处理,团队深入理解了污水“层层净化、资源循环” 的技术逻辑。

图为调研团与公司人员合影

图为公司技术人员黄宇杰为调研团成员讲解污水处理流程

当日下午,调研团先在金牛湖街道开展环保科普进社区活动。成员们向居民介绍六合水网的生态地位,讲解低碳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循环利用等知识,强调践行环保对守护长江生态、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绿色理念播撒民心。调研团对三位居民进行了采访,并收集100份左右问卷,居民们均表示污水处理项目的实施很好的改善了生活质量,也节约了水资源。

图为调研团成员为居民进行环保知识宣讲并合影留念

图为调研团采访村民

随后,团队实地参观了六合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PPP 项目的桥东、金牛湖街道峨眉山社区及八百桥社区三个代表性站点。当地维修人员介绍,各站点通过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及沉淀池处理原水,达标后可回用或排入沟渠。其中,峨眉山社区站点以人工湿地为特色:污水经前期处理后,通过湿地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实现深度净化,形成小型水循环,冬季出水标准适当放宽,春季兼具景观价值,展现了生态治理的“绿色屏障” 作用。

图为六合农污项目负责人孙从军为调研团讲解人工湿地的作用

图为调研团参观的三个具体站点


深探滨水生态修复,解码治污全链条协同

7月12日,调研团前往滁河湾湿地公园实地考察,重点了解植被缓冲带、生态护坡、人工湿地净化系统等滨水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原理与实施细节。作为六合区污水治理“源头管控 — 中端处理 — 末端生态修复” 全链条体系的关键一环,滁河湾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六合区农村污水治理 PPP 项目形成了“前后呼应” 的协同效应,这种 “全链条治理” 模式,让沿岸生态廊道成为鸟类、鱼类的栖息乐园。

图为调研团成员参观滁河湾湿地公园时所摄

实践赋能青春,共绘生态蓝图

此次 “碧水清源”实践团的六合之行,通过三日的深度调研,既解码了农村污水治理的 “六合模式”—— 以 PPP 模式整合政企资源、以“1+N” 智慧体系激活科技动能、以 “技术适配 + 生态湿地” 实现高效治污,又通过社区宣讲架起环保理念传播的桥梁。活动不仅深化了团队对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的认知,更彰显了青年学子以专业实践践行生态文明使命的担当。这样的实践将持续激励更多青年扎根基层、深耕环保,让六合经验在更多地区绽放生态与民生共赢之花,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饶旎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