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深化大学与附校协同育人模式。6月30日至7月6日,“红土遗韵”—北京师范大学神木实验学校实践队以“特色课程+工作坊+主题班会”的创新形式,在北师大神木实验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深入推进“第二校园”建设,并对神木市的非遗文化等进行调研考察,开启铸魂育人的青春篇章。
多元课程启新思,特色工坊激趣智
“红土遗韵”实践队精心打造特色课程体系。“神木地理志”“窑洞守护人”等地域文化课程,引领学生深入认知乡土,探寻脚下土地的历史文脉;“AI的Yes or No”“视错觉探秘”等跨学科前沿课,巧妙融合科技热点与心理认知,有效拓展视野并锤炼思辨力。这些课程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活力,助力附校学子在文化浸润中筑牢自信,在探索求知中涵养创新思维。
同时,实践队在校园内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以创新型工作坊、互动型主题班会和党团共建为创新形式,聚焦科学教育、美誉浸润、文化传承、人工智能、成长启迪等多元主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观引导与兴趣培育。
经验传薪明学路,导航解惑燃热忱
为帮助中考结束的学子们明晰方向、答疑解惑,“红土遗韵”实践队开展了一场极具针对性的学习经验分享会,队员代表用自身经验与独到见解,为迷茫中的学子拨开迷雾,指引前行之路。从如何平衡兴趣与学业,到如何规划升学后的成长路径,每一条建议都凝结着实践队员的真诚。家长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学子们眼中重燃光芒。当交流接近尾声时,会场里涌动的不仅是豁然开朗的释然,更有对未来的跃跃欲试。这场干货满满的分享,不仅为家庭送去了清晰的规划思路,更让青春的憧憬在真诚的交流中生根发芽。
对话非遗探新径,活化传承启深思
“红土遗韵”实践队前往神木文化馆,深入调研当地非遗传承现状并于文化馆民歌手和舞蹈干部进行交流访谈。实践队了解到,文化馆在非遗活化保护方面采取了创新融合的路径,例如剪纸艺术与杨家将文化结合、战鼓表演与舞蹈元素相融,并且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开设社团课程,这使得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此次实地参观与访谈,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神木非遗文化的理解,也对非遗传承的创造性发展产生了新思考。
红色寻根铸师魂,青春足迹印初心
除了课程教学外,“红土遗韵”实践队还探访了站中共贾家沟支部、晋绥军区后方医院旧址和刘志丹东渡纪念馆。通过实地探访和调研,实践队员们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在精神深处汲取奋进力量,让青春足迹与红色印记深深相融。在纪念馆旁的高地上,“红土遗韵”实践队队员合唱《保卫黄河》,青年们以歌声为信,将先烈的精神火炬烙印于心。(通讯员 张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泽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