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闪耀的红十字精神——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红十字会寻访黄花塘

发布时间:2025-07-24 22: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保伸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响应江苏省红十字会“永远跟党走——寻访新四军纪念馆中的红十字故事”活动号召,引导红十字青少年重温抗战时期人道救援历史,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红十字会志愿者走进淮安市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在锈迹斑斑的手术刀旁、泛黄的救护包前,触摸那段红十字精神与铁军血脉交融的滚烫记忆。

一、军部纪念馆里的卫生密码:从十余人到万人大军的坚守

踏入纪念馆,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讲解员殷秀玲老师的生动讲述,为我们揭开了新四军卫生事业的壮阔画卷。展柜里的剪刀、纱布和药瓶静静陈列,见证着这支队伍的成长:1937年新四军在武汉组建时,卫生队伍仅十余人;到抗战胜利,这支队伍已壮大到上万人——这组数字背后,是“一把草药救伤员、三块砖头当病床”的绝境坚守。

在叶挺、项英、陈毅、刘少奇等军政首长的领导下,新四军逐步搭建起贴合战时需求的卫生体系。志愿者们了解到,为壮大医疗队伍,新四军一方面广纳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自力更生创办卫生学校:1939年宫乃泉在安徽东汤池开办训练班,亲手编写讲义;1942年淮南根据地成立华中医学院,推动医学教育专业化。最终,万余人的医务队伍和近百所医院,成为敌后战场的“生命屏障”。

“早期医疗条件有多简陋?他们用庙宇改病房,汽油灯代替无影灯,门板拼起手术台,药品紧缺就自制草药。”随着讲解深入,志愿者们看到了更多细节:尽管条件艰苦,医护人员却坚持规范化管理,建立病历制度、查房制度。

“预防重于治疗,是他们坚守的原则。”殷秀玲老师介绍,新四军卫生工作者深入基层,教军民每周洗澡、用公筷分餐,指导挖掘规范坑厕,对传染病患者严格隔离消毒。1945年淮北疫情暴发时,8支医疗队紧急驰援,救治6135名患者、为8万余人接种牛痘,被百姓称为“当代华佗”,这正是红十字“保护生命与健康”理念的生动诠释。

二、跨越国界的人道接力:国际友人与“保盟”的温暖支援

纪念馆的一张老照片格外醒目:奥地利医生罗森特穿着新四军军装,正为伤员做手术。这位曾在欧洲投身反法西斯的医者,带着红十字精神来到中国,不仅主刀千余台手术,更手把手培训出大批卫生员,被战士们亲切称为“罗大夫”。

这样的跨国支援并非个例。志愿者们线上采访原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馆长卞龙时,揭开了更多温暖细节:国际红十字会曾冲破封锁线,为前线送来显微镜、X光机等“救命设备”,这些印着红十字标志的箱子,在枪林弹雨中成为救死扶伤的“硬通货”;而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她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后改称中国福利基金会),持续为新四军输送医药器材。抗战胜利后,“保盟”不仅运来50箱急需西药,更一次性捐赠了苏北国际和平医院的全套医疗设备,足足1217箱,为战后医疗重建注入关键力量。此外,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林可胜一次就拨给抗疟疾药100万片。

国际援助的暖流,悄然融入新四军的医疗血脉。在小河口医院的图书馆里,英、美、德、日等国的医学典籍与杂志整齐排列,成为医生们汲取新知的窗口;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参观被称为“竹子医院”的战地病房时,曾惊叹于这片用毛竹搭建的天地——竹编的墙壁糊着白纸,竹制的药箱、担架透着巧思,病房里竹筒插着野花,病床上挂着识字卡片,医护人员既做手术又教伤员认字,“我到过许多国家,参观过很多陆军医院,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正规的医院。”

三、烽火中的“白衣战士”:那些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身影

离开主展馆,志愿者们专程参观了保存完好的新四军卫生部旧居。青砖灰瓦的小院里,当年卫生工作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陈列,正是在这里,新四军卫生部一步步完善建制,从制定消毒规范到培训基层卫生员,将红十字“博爱”精神融入每一项日常工作。

穿过记录着建制沿革的展廊,“火线救护战伤治疗”展区的实景瞬间将人拉入桂子山战斗的烽火:模拟战场的硝烟中,卫生员弓着腰抬担架的身影在射灯下格外清晰,木制担架的绑带似乎还留着伤员的体温;隔壁的模拟手术室里,沾着“血渍”的纱布铺在木板桌上,生锈的手术钳与搪瓷盘碰撞的脆响仿佛就在耳畔——这些凝固的瞬间,恰是“博爱”精神在战火中的具象延伸。

当目光掠过展柜里泛黄的战地日记,那些跃然纸上的身影便与眼前的场景重叠:李蓝丁在绿荡湖上带着100多名伤员与敌周旋20天,靠鱼虾充饥仍坚持换药;宋丹辉身中数弹,包扎后仍背着伤员冲出战火,被称为“革命的南丁格尔”;左双山用老百姓的木锯当手术锯,在山洞里治愈几十名重伤员……他们的药箱里装着的,不仅是纱布和药品,更是红十字“奉献”的初心。

离馆前,纪念馆向志愿者们赠送了《红色医生》一书。翻开书页,《“红十字”飘扬在华中战场》一文详细记载:“淮北根据地治愈归队率93.3%”——这组数字,是对“人道”二字最有力的诠释。全体人员在卫生部旧居前合影,阳光穿过树影,将青砖墙上“救死扶伤”的斑驳标语映在每个人心中。

烽火远去,精神永恒。当志愿者们举起手机,拍下药水瓶、医用搪瓷杯、医用钳,拍下这本带着墨香的《红色医生》,他们知道:这段历史不是陈列馆里的旧物,而是要融入青春的接力棒。正如红十字精神所指引的,守护生命的故事,永远在路上。

 通讯员:吴保伸   撰稿人:季瑶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吴保伸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