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通讯员凌霞)2025年7月23日,青龙泉社区的教室飘着细碎的笑声——一场名为“舌尖上的普通话”的趣味课堂正拉开序幕,把语言的魅力揉进孩子们的脑海里。课前的“小树长大”游戏先热了场。志愿者徐婧站在讲台上,孩子们坐直身子,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发芽”!“长叶!”“开花!”不一会儿,想象的中的“参天大树”就在教师扎了根。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进行热身游戏
“n” “l”读一读
上午十点普通话课开讲,孩子们坐得笔直,眼里满是期待。这节课的难关,是“n”和“l”的发音:“牛奶”成了“流奶”,“蓝鸟”变作“难鸟”,大家偷笑却不肯松劲。志愿者徐婧又加了“茉莉奶绿”“小丽用泥学捏梨”这类有趣句子。孩子们坐得更直,紧盯屏幕,小脖子微仰着跟读,“牛——奶——”“蓝——鸟——”的声音虽细却认真,舌尖在唇齿间小心找位置,像搭着通往准确发音的小桥。当“小丽用泥学捏梨”终于念准,志愿者带头鼓掌,孩子们也拍手笑起来。这一次次较真的跟读藏着语言的魔法:舌尖找准落点,模糊的字音变得清亮,孩子们不仅触到了普通话的韵律,更在这场舌尖的游戏里,悄悄爱上了表达的快乐。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进行练习发音
“坐标”听一听
“接下来,咱们的舌头要开始‘旅行’啦!”志愿者徐婧笑着按下播放器,一段带着烟火气的音频流出,四川火锅、襄阳牛肉面等各地美食名随声波跳动。音频停后,她问:“这些菜名对应哪些地方?”起初孩子们蹙眉对视,有些茫然。片刻后,小辉率先举手:“四川是火锅,襄阳是牛肉面!”其他孩子也纷纷抢答,欢笑声让课堂更热闹。这场舌尖上的“地理课”,悄悄将各地风物印进了孩子们的记忆。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进行地名发音小游戏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孩子们仰起的小脸上,把他们认真的模样镀上一层暖金。这堂课里,没有枯燥的拼读,只有舌尖与字音的温柔碰撞;没有严肃的训诫,只有童心与语言的自在共舞。当每个孩子都敢把声音亮出来,当模糊的音节变得清亮,他们不仅学会了更标准的普通话,更在这充满欢笑的课堂里,摸到了语言最动人的模样——它像一座桥,连起了一颗颗愿意表达、乐于分享的童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凌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