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罗惠如) 钢凿轻点,沉睡四十年的金箔在0.3毫米的铜箔上苏醒;薪火相传,大学生的手正接过守护千年绝技的使命。
佛山南风古灶内,钢凿与木槌的敲击声如清泉滴落。熊翠葵老师指尖轻动,数万次精准敲击在铜箔上构成栩栩如生的《熊猫》图案,引得佛山大学“禅艺律动队”的队员们屏息凝神——这是失传四十年的佛山铜凿剪纸技艺,在饶宝莲大师手中重获新生后,首次向大学生团队完整展露真容。
2025年盛夏,佛山大学“禅艺律动队”深入南风古灶非遗文化区,开展非遗传承专项调研。在青砖窑洞环绕的传统剪纸店铺中,队员们专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饶宝莲亲传弟子熊翠葵,揭开了这项千年绝技浴火重生的传奇。
图为禅艺律动队与剪纸传承人熊老师进行访谈 通讯员 罗惠如 提供
“每道折痕都是岁月的年轮。”7月23日,南风古灶剪纸工坊内,檀木桌上铺开朱红宣纸。熊老师执剪示范,只见红纸三折五转,刀尖游走如蝶。当纸页展开时,镂空的五星团花惊艳绽放,传统纹样在光影间流淌。教学间隙,熊老师取出铜凿剪纸镇店之宝。队员轻抚0.3毫米铜箔上密布的万点珠痕惊叹:“这些凹陷竟需逐点敲击完成?”一幅巴掌大小的《熊猫》作品,凝聚着匠人数月心血。 图为剪纸传承人熊老师进行剪纸创作 通讯员 罗惠如 提供
在挂满剪纸作品的访谈区,熊老师展开传承谱系图,讲述铜凿剪纸的涅槃重生。“上世纪70年代因铜箔停产,这项源自宋元的技艺沉寂了四十年。”她展示陈永才师祖留存的残片,氧化发黑的珠点诉说着岁月沧桑。
转机出现在2009年。饶宝莲大师遍寻材料,创新采用紫铜镀金工艺破解氧化难题。更引入西藏唐卡矿物颜料,使作品千年不褪色。当熊老师演示“前后立体敲”技法时,凿点在铜箔上浮凸如立体刺绣,队员们纷纷用镜头记录这非遗奇迹。
图为剪纸传承人熊老师和我们讲解铜凿是如何制作 通讯员 罗惠如 提供
访谈间忽然响起清脆敲击声。熊老师现场演示铜凿技艺,木槌轻落钢凿,在铜箔上精准凿出凹点。“制作这幅《醒狮》用了三个月,累计敲击三十万次。”她指向展柜里的金奖作品,珠点构成的狮鬃在灯光下流淌着金色波涛。 谈及传承创新,熊老师展示手机里泰国弟子传授铜凿技艺的视频:“师傅在全球建立40余个传承基地,连俄罗斯留学生都来学艺。”她特别称赞大学生团队:“你们用年轻视角记录非遗,正是最鲜活的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怡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